專欄:GDP vs GNP,馬英九怎麼選
2012/01/18
![]() |
圖為馬英九在選舉勝出後慶祝。(共同) |
在去年12月20日選戰正酣之際,擁有80萬員工的台灣電子巨頭鴻海精密工業宣佈進軍太陽能電池業務。台灣當局將太陽能電池定位於新一代産業的核心位置。鴻海將投資3千萬美元在大陸江蘇省建設工廠。該公司是著名的組裝企業,為美國蘋果公司委託生産iPone與iPad,最近正在迅速擴大液晶等零部件業務。
鴻海可以説是馬英九時代台灣企業的象徵。該公司2011年的合併銷售額估計在1千億美元左右。銷售額在4年間幾乎增長一倍,超過松下,直逼南韓三星電子。鴻海成長的原動力正是「中國大陸」。在80萬員工當中,大部分都是大陸子公司的工廠作業人員。該公司確立了接受歐美企業訂單,利用大陸廉價勞動力進行組裝的經營模式。
乘著馬英九採取對大陸和平路線的東風,鴻海除建設組裝iPad的深圳工廠外,還於2010年在重慶和成都投産生産筆記型電腦的工廠。而此次則是太陽能電池。鴻海在大陸的的業務越多,從台灣進口相關零部件和機械的量也就越多,台灣經濟由此受益。鴻海利潤越高,股票分紅就越多,股價升高又進一步惠及台灣地區經濟的良性循環。其他台灣電子企業也不甘落後,廣達電腦、仁寶電腦等企業已經把大陸的生産擴大了一倍。
可以説經濟一體化推動了兩岸雙方經濟的增長。但在台灣也有人痛恨這種「繁榮」。正如鴻海那樣,最近台灣企業的大型投資都在大陸。不在台灣地區建新廠,而是接二連三地關閉舊工廠。有能力的技術人員可以往返於兩岸之間收入愈豐,但普通工人卻只能隨著台灣工廠的關閉而失業。如果擁有資産,就可以購買在大陸投資的企業的股票,分得對大陸投資的一杯殘羹,但失業者沒有購買股票的餘款。
在此次總統選舉中,出現批判馬英九「兩岸經濟一體化的受益者只是有錢人,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聲音就是基於這一背景。落在後面的不滿階層轉為支援蔡英文,使得馬英九在選舉中的得票率由上次的58%降到了這次的51%。如果再有50萬選民從支援馬英九轉為支援蔡英文的話,此次選舉的勝利者就是蔡英文了。在擁有1800萬選民的台灣地區,50萬人並不算一個很大的數字。
我們再看一下過去十年間台灣地GDP增長率的變化情況。在主張獨立的陳水扁執政的2000年至2007年,除2001年由於IT泡沫破滅而陷入負增長外,其他年份大致保持在5%以上。而在馬英九就任的2008年僅增長0.7%,2009年為負1.9%,經濟陷入低迷。雖説金融海嘯等導致了全球經濟低迷,但兩岸關係改善給台灣經濟帶來的好處似乎沒有馬英九政權所誇耀的那麼多。儘管台灣企業在大陸不斷壯大,但恩澤並沒有惠及到所有人群。
另一方面,截至2007年,連續8年支撐台灣地區經濟增長的是,陳水扁政權推出的「台灣優先」經濟政策。陳水扁認為,經濟過度依賴中國大陸會影響台灣〝獨立」,在限制台灣企業對大陸進行投資的同時,出台了稅收優惠等政策,吸引大型投資進入台灣地區。台灣政府在台南建立了科技園區,接連實現了半導體和液晶面板等領域的高科技産業工廠的招商引資。
如果説馬英九時代的代表企業是鴻海,那麼象徵陳水扁時代的企業代表就是台灣積體電路製造有限公司(TSMC)。該公司在半導體委託生産領域排名世界第一,去年年底的股票總市值達到620億美元。在亞洲電子産業中,僅次於三星。在陳水扁時代,半導體行業的TSMC、液晶面板行業的友達光電和奇美電子競相進行了設備投資,各企業都多次在台灣投下了高達數十億美元的鉅額投資。而半導體和液晶面板的相關部件和原材料企業也隨著建設工廠。建築行業到運輸行業也都得以參與進來,拉升了經濟增長率。
經濟增長應選擇GDP型還是GNP(國民總生産)型仍然存在著爭論。雖然不管GDP還是GNP都是顯示經濟規模的指標,但在概念上卻有一些不同。正如GDP被冠以國內生産總值名稱所示,僅僅是將國內産出的附加值全部加在一起。與此相對,GNP則包括國外生産所産生的利息和紅利。如果根據重視GNP增長的思維方式,就應該積極推進海外投資和海外生産。這是非常符合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做法。另一方面,也有觀點認為應該重視GDP。這是因為,對外投資無法在國內創造就業機會。這種想法認為,為防止産業空洞化,實現均衡的經濟增長,國內投資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按照上述觀點來看台灣,現任領導人馬英九和鴻海可以説是GNP型,而前領導人陳水扁和TSMC則是GDP型。馬英九執政以來,台灣企業開始積極對大陸投資。這樣一來,台灣就未能培育出新的核心産業。雖然台灣政府要培育太陽能電池和LED産業,但在這2個領域,中國大陸的企業不斷擴大工廠激烈競爭,目前已經處於供過於求的局面。在成本偏高的台灣進行生産鮮有優勢可言。在此次進軍太陽能電池産業時,鴻海之所以選擇江蘇省也是必然的。
如果台灣沒有強大的産業,是否可以僅借助對大陸投資産生的回報來實現增長呢?如果僅僅依靠利息和紅利,要維持像此前超過5%的高增長極其困難。台灣之所以依靠投資大陸實現了增長,實際上是因為一直都在將半導體和液晶面板等核心部件出口到中國大陸。台灣地區的出口額相當於GDP的5成,其中對中國大陸的出口額則高居4成。
為了借助對大陸投資實現持續增長,台灣就必須一直擁有對中國大陸有出口優勢的強大産業。然而,這並非易事。因為中國大陸和周邊各國都緊隨其後。在液晶面板領域,南韓台灣的大型廠商正將在中國大陸進行本地化生産納入視野。就在台灣還在原地踏步時,其競爭對手南韓已經獲得了作為新一代面板最有力選項的有機EL量産技術,就要佔據優勢地位。如果台灣沒有了可以出口的産品,不管對大陸投資如何風生水起,經濟增長都沒有亮麗未來。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國民黨馬英九政權的第二屆任期中,需要的可能正是重視台灣本土的GDP型經濟政策。馬英九政權必須在激活對臺投資的同時,培育包括服務業在內的新産業。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在下一屆總統選舉中,政權將會被主張〝經濟獨立」的民進黨奪走。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