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達沃斯看這無奈的世界

2012/01/31


       日經新聞編輯委員 實哲也: 金融危機就這樣持續下去的話,世界將何去何從?1月29日閉幕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就瀰漫著這樣焦燥不安的情緒。尤其令人擔憂的是放任年輕人大量失業和貧困將會導致社會動盪,市場經濟與民主主義的基礎恐怕會産生動搖。但論壇年會並未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各方意見的對立嚴重。在已開發國家陷入危機難以自拔威信喪失之中,一個看不到新秩序與新模式的動盪世界擺在我們面前。

既有權威失去威信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在達沃斯上發表講話説,在上世紀90年代的亞洲金融危機時,我們毅然決然地作出了伴著痛苦和批評的決斷,花了數年時間讓經濟重新走上軌道。歐洲的政治家是不是也應當立即採取大膽的措施呢?這番話在會場上引起了掌聲和喝彩。

       本次年會凸顯了現有權威與機制受到懷疑的現狀。與會者不僅僅吐露了對歐美政治人物不信任,還對從資本主義、全球化到銀行、經濟學家的做法都進行質疑,討論了應如何重建世界經濟。

        「如果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的話,排外主義將會抬頭,有可能像20世紀30年代那樣出現部分民主主義體制崩潰的局面」。以悲觀經濟預測而聞名的「末日博士」、紐約大學教授魯比尼警告説重建資本主義已成為當務之急。

       美國財政部副部長布倫納德認為「這並非資本主義自身的問題」,強調「在實施富人增稅的同時,應當致力於實現公平分配,確保經濟平衡增長」。

      也有意見認為解決這一問題非常困難。芝加哥大學教授拉詹認為,「貧富差距擴大的背景裏有時代所需的高度技術與技能很多人並沒有掌握。僅靠收入再分配與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無法應對這一問題」。

      工會領導人要求增加工資、維持就業,而阿爾卡特朗訊集團首席執行官本·韋華恩代表了經營者的觀點,認為「企業的任務就是通過創新等創造就業機會」,年會上出現了雙方意見完全對立的場面。

       在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斯蒂格利茨參加的一個小組會上,與會者討論了未能防止危機的經濟學的局限性。討論中出現對過度依賴理論模型、未能預測到危機的傳染性與信用急劇下滑等趨勢、忽略長期金融寬鬆副作用的反省意見。

意見分歧鮮明

        在危機對策方面,各方意見分歧再次凸顯。美國前經濟官員批評了以削減財政赤字為主的德國的做法,説「如果各國全都像德國那樣的話,世界經濟就會崩潰。反倒是德國應當減少德式做法」。而德國財長朔伊布勒則對此進行了高聲反駁,説「加強財政紀律,恢復信任有助於增長。德國即便在緊縮狀態下也實現了持續增長」。

       在討論對危機擔憂時,新興國家的與會人員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馬凱碩也提出「亞洲是健康有力的。不要光看歐美而陷入悲觀論」的觀點。但並未表露出幫助解決危機、積極為世界經濟做貢獻的意願。

      對以中國為首正不斷崛起的國家資本主義,拉詹教授等人連接質疑説「追趕已開發國家固然不錯,但並不適合創造新的東西」。

      儘管問題越來越多,但是卻找不到答案,也沒有領頭羊。達沃斯年會讓人們切身感受了這個混亂與不安的時代。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