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眼前利益與未來投資
2012/03/09
![]() |
2月1日在立法會上公佈2012年度預算案的香港官員。 |
新年度預算案具有強烈的以擴大財政投資來支撐經濟的色彩,總支出達到3937億港元,同比增長7%。其中香港政府最重視的是約800億港元為防備經濟下行而採取的舉措。所提出的「穩經濟」、「保民生」似乎並不僅僅是一個口號。
其重要支柱就是承擔至少120萬人就業的中小企業對策。由政府機構擴充現行的信用保證制度,完善民間銀行向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除免除商業登記稅和限時性地降低法人稅等措施外,還試驗性地實施小額貨款。目的是在拓展小企業主資金籌集手段的同時,促進創業活動。
另一個重點是通過提高納稅起徵點和擴大撫養扣除範圍等來實施的中産階層對策。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認為這是以經濟形勢嚴峻為設想,希望盡可能地把錢轉到每個人的手裏。並表示如果沒有這些預算措施,2012年的經濟增長率估計在-0.5%~+1.5%之間,顯示出香港政府決心阻止自2009年金融危機爆發後有可能首次出現的負增長。為此,香港工業總會主席鐘志平對預算案給予了高度評價,稱讓企業和市民具備抵禦經濟寒冬的能力,顯示出了政府的危機感。
但與此同時,也有很多人批評預算案沒有觸及到結構問題。普華永道(PwC)的合夥人王銳強指出對於經濟結構變化與人口老齡化、貧富差距擴大等香港所面臨的長期性課題,預算案中沒有加入新的措施。只有一些臨時性措施和過去政策的延續。
擴大稅收基礎問題是受到批評的地方之一。香港不僅沒有消費稅,而且所得稅稅率也僅15%。達到一定標準的納稅人僅約140萬,只佔人口不到2成的比例。有人認為,在經濟一直保持增長、通貨膨脹持續平穩的情況下,根據未來人口結構與增長潛力,現在是對1976年以來的稅制進行徹底改革的最好時機。即使在歐債危機最嚴重的2011年,香港經濟也實現了5%的增長,但由於嚴重依賴外部經濟,因此無法保證今後的持續性。
但在新年度預算案裏,卻反而通過提高門檻,對約一成的現行納稅人網開一面。曾建議香港向對消費影響相對較小的奢侈品徵收「奢侈品稅」的澳大利亞註冊會計師協會大中華區分會會長潘志威對預算案表示不滿,表示對於完全沒有採取措施擴大稅收基礎感到震驚。關於「投資未來」,也有很多人認為是有名無實。
香港政府截止到3月底擁有6621億港元的財政儲備,相當於約2年的財政支出。這讓已開發國家異常羨慕。這項財政盈餘的回報方式是本年度向每位滿18周歲的香港永久居民發放6000港元。在新年度預算案裏儘管不再有這樣明顯的「撒錢」行動,但從總體來看可以説仍是眼前的「經濟對策」優先於「結構改革」。
香港經濟很容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在經濟劇變時期仍能確保如此健康的財政,這一點應當給予很高評價。但為了未來如何用好這一盈餘?這一重大歷史問題將留給3月25日當選、7月份上任的新任行政長官領導下的新一屆政府。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