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減速讓日本因禍得福?
2015/08/05
南韓有些焦慮不安。2015年上半年南韓對華出口額在南韓對外貿易總額中佔比25.5%,是美國的一倍。對中國股票的投資額為7.4萬億韓元,佔海外股票總投資的40%。
關於對國外的影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分析稱,中國的實際增長率每下降1個百分點,第2年中國以外的亞洲地區的GDP將下降0.3個百分點,亞洲以外地區的GDP將下降0.15個百分點。
據稱,受到打擊相對較大的是南韓、馬來西亞、泰國和台灣。確實,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主力産品出口主要依賴中國。南韓和馬來西亞對華出口機械和運輸機械,台灣出口電子零部件,泰國出口原材料。
日本和印度一起被歸類于受中國經濟減速影響較小的國家行列。這是因為日本和印度在進軍中國進口市場方面進展並不順利,可以説是因禍得福。
2015年版的日本《通商白皮書》的分析也很有意思。在中國的主要8個進口領域中,在進口額中日本的佔比約為10%~20%。但在一些增長率較高的品類中,日本的佔比並不高。
説到佔比較高的國家,德國的存在感驟升。在機械相關領域,德國強勢進軍載客汽車、鐵路配件、貨運汽車、醫療機械和汽車零部件等中國增長率較高的市場。向中國轉移戰略為德國的産業帶來了巨大的成果。
雖然白皮書向德國投以艷羨的目光,但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如果中國經濟減速,德國很可能像玩奧賽羅棋(又名翻轉棋、黑白棋)一樣,得失逆轉。
另一個被波及地區不得不提的就是原油、鐵礦石和銅等資源産出國。顯示國際商品動態的CRB指數已經接近雷曼危機後的最低值。除了巴西、俄羅斯、印度尼西亞和南非外,澳大利亞也亮起了黃燈。
資源、能源幾乎全部依靠進口的日本成為從原油價格下跌中受惠最多的國家之一。雖然現在不應該盲目悲觀,但如果今年入秋以後出現第2波全球性的經濟減速,對日本經濟的影響也不能小覷。
最應該警惕的是苦於內需下滑的中國為了尋求出口的活路,加強引導人民幣貶值的姿態。在經濟減速的大背景下,國際性的貨幣貶值競賽對於日本來説無疑是一場夏夜的噩夢。
在財政和貨幣政策仍有餘地的今天,中國應該在擴大內需上作出努力。從日本的前車之鑒中學到了這麼多,中國肯定清楚應該怎麼做。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瀧田洋一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