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轉型的焦慮

2012/03/28


       日經新聞廣州支局 桑原健:深圳是在中國改革開放政策下最先發展起來的城市。如今這個發達城市正在加強對企業和人才進行篩選。競爭力低下的老舊工廠將遷至市外,騰出來的土地引進高科技企業和服務業企業。深圳還在加大力度招聘能夠推動新産業發展的高級人才。深圳市希望在有限的土地上實現經濟持續增長。
深圳將老舊工廠廠房改建為高端技術展覽館
 
    在深圳市寶安區,電子産品組裝和紡織品等勞動密集型工廠數量眾多。道路兩側,已經熏得發黑的綠色工廠群改建為黑白色現代風格建築的工程一個接著一個。這裡原本的建築物是改革開放不久1980年前後的印刷電路板工廠的建築。留下工廠廠房骨架,改建成擁有匯集發光二極體(LED)和太陽能電池等先進技術中國企業的國際展覽館的計劃正在推進。

     當地政府出資的公司中亞電子博覽中心的一名管理人員自豪地稱這是展示深圳從中國製造時代走向中國創造時代的展覽館。深圳還為來自全球各地的採購商準備了五星級酒店。而對於原本在此運營的企業,該公司解釋説已經遷往深圳市其他地區,但附近的商店老闆透露也有的企業遷到了附近的惠州市。

     深圳市面積約為20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過1000萬,人口密度為中國國內最高水準。深圳市1980年成為經濟特區,長期以來憑優惠稅制等政策吸引海外企業,但看好低成本勞動力進駐的工廠隨著人工費的上升而競爭力不斷下降。深圳市的地區生産總值(GDP)與江蘇省蘇州市等地的差距正在縮小,感到難以維持上海、北京和廣州3市之後第4位寶座的深圳越來越焦慮不安。

    深圳希望吸引IT和生物技術等高科技産業和金融等服務産業實現持續增長,但土地已經沒有發展餘地。作為實現發展的空間,深圳市市長許勤把目光放在老舊工廠的土地上。深圳市政府的目標是到2015年為止的5年時間內,將1萬家工廠遷往市區外。深圳市把土地尚有承載餘力的廣東省汕尾市等地作為遷移承接地,催促企業搬遷。

    敦促企業離開深圳的辦法之一就是提高最低工資。今年2月,擁有自主確定最低工資許可權的深圳市將本就屬於中國最高水準的月最低工資1320元提高了13.6%,達到1500元。在廣東省考慮到因出口下滑而陷入困境的企業,推遲了提高最低工資的情況下,深圳市卻作出了上述決定。一些香港企業非常憤慨,認為這是在哄他們。但深圳市真正想説的是只能支付低工資的産業請走人。


深圳市中心地區
    通信設備製造商華為技術和中興通訊(ZTE)、網際網路服務商騰訊控股以及汽車和電池製造商比亞迪(BYD),深圳市擁有這些赫赫有名的企業令其他城市非常羨慕。但是,主管對外關係的深圳外國專家局一名副局長卻認為這不足以讓深圳實現持續發展。

    這名副局長負責的是招聘海外優秀的研究人員和企業高管等「高級人才」。仿傚新加坡和香港靠吸引人才實現持續發展的政策。深圳規定最高可以向個人支付150萬元。針對這項高達普遍勞動者每月最低工資的1000倍的獎金,這名副局長斷言,現階段經濟效率要優先於人人平等。

     據新華社報道,許勤市長表示要將以年平均超過30萬人的速度持續急速增長的常住人口控制在1100萬人以內,還表示要將擁有大學和專業學校以上學歷的人口比重提高至20%以上。

   一家曾在美國常駐的日資企業管理高層説,「這看起來像是在重走美國失敗的老路」。美國製造業的衰退導致貧富差距加大,現在美國已經反省以前的政策,正在加快製造業的復興。日企高層曾對深圳市政府相關人士進言説,「培育能夠帶來社會穩定的中産階層的最佳方式就是振興製造業」。但據説深圳市對這個建議不以為然。

    鄧小平1992年在深圳等南方城市發表談話時曾表示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從而主張加快發展市場經濟。20年後的深圳還在探索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