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伏電池的「破壞力」
2012/04/06
在江蘇省常州市,有一家去年躍居世界市佔率第4的光伏電池廠商,這就是天合光能。去年年底訪問這家工廠時,這裡還曾塵土飛揚,而如今這裡已經建成
![]() |
圖為中國浙江省內德光伏電池企業內 |
天合光能的優勢在於徹底的生産效率優化。這家工廠構建了從基板材料矽塊、晶圓、面板到模組的一條龍生産體制。該公司負責人王勇表示,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以往人工完成的工藝現在也開始採用自動化。目前積極增加産能的企業不僅天合光能一家。去年面板供貨量達到1.6吉瓦的英利綠色能源也計劃今年最多增加5成供貨量。這種規模表明,該公司已經將超越世界最大光伏電池企業尚德電力納入視野。而尚德電力也計劃最多增加2成供貨量,達到2.5吉瓦。
當然,由於受世界性競爭激化的影響,中國企業也已經疲憊不堪。尚德電力2011財年凈利潤出現了高達10億美元的鉅額虧損,英利綠色能源也出現了5億美元的虧損,天合光能也虧損了4千萬美元。中國企業之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依然積極擴張,天合光能行銷戰略負責人Mark Kingsley表示,這是因為在裝置産業化的光伏電池市場上,只有擴大規模才能生存下去。
據歐洲光伏發電産業協會(EPIA)統計顯示,世界光伏發電設備的新增容量去年為27.7吉瓦。雖然佔世界需求8成的歐洲因債務危機而減少了補貼政策,但由於低價産品的普及等原因仍然較上年增長66.9%,呈現出高增長態勢。去年新市場也開始得到開發,其中北美市場規模已經增至上一年的2倍。
對於生産量8成以上用於出口的中國企業而言,好消息是目前中國市場的增長。去年7月,中國政府出台的光伏發電電力收購制度推動了太陽能的普及。據EPIA統計顯示,去年中國的新增容量較上年增長4倍,為2吉瓦。僅次於義大利和德國,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3大市場。
中國企業已經將備受期待的中國市場基本納入囊中。中國政府的收購價格為每千瓦時1元,與日本正在討論的每千瓦時40日元(約合人民幣3元)左右的收購價相比價格差距懸殊。中國企業即便如此仍能盈利,説明中國企業的生産成本僅為日本企業的1/3。在中國拓展光伏電池業務的一家日資企業高管帶著無奈的表情稱,「這是日本廠商難以達到的水準」。
中國光伏電池正在席捲世界,德國Q-Cells就是正面遭遇這股強風的企業之一。在中國企業的攻勢下,該公司的産品價格1年內下跌了一半,而為削減成本將生産轉移到馬來西亞的舉措也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日本企業也不例外。日本第2大光伏電池廠商京瓷一直在打造産品的高品質,並與價格競爭保持距離,但由於中國企業的攻勢等導致面板價格出現下降,其業績也出現了惡化。該公司前田辰巳副社長稱:「目前世界各大企業普遍出現了虧損,這種狀態很不正常」。
夏普的光伏電池業務在2011財年則出現了逆轉,據説從上一財年的盈利變為出現240億日元的虧損。為避免匯率變動的影響,日本企業正將光伏電池生産轉移到海外。夏普會長片山幹雄表示,「僅僅依靠光伏電池單品的製造和銷售已經很難確保盈利」。因此日本企業已經開始進軍光伏發電站的建設和維護業務領域。與三洋電機完成合併的松下也不例外。該公司斥資約450億日元在馬來西亞新建光伏電池工廠,希望借助海外一條龍生産體制來提高成本競爭力。
在日本國內,今年7月可再生能源特別措施法將開始實施,而光伏發電全量收購計劃也將開始。對此一些日本廠商高管稱,日本光伏産業在期待「市場擴大」的同時,也越來越擔心「低價的中國産品迅速流入日本」。
對於具有明顯成本競爭力的中國企業,一家外資企業認為「中國地方政府或明或暗提供了扶持」。日本國內企業也流露出不滿,稱「收購制度應該以滿足一定轉換效率和品質標準的産品為對象」。
已開發國家投向中國光伏産業的視線正日益嚴厲,但中國企業仍沒有停頓的兆頭。在明知虧損的前提下,只要情況仍然允許,中國企業繼續向世界市場推出光伏電池。英利綠色能源董事長苗連生在2011財年的年報發佈會上稱,將以強大的品牌號召力、最尖端技術和成本競爭力不斷擴大全球市佔率。
(菅原透於上海、岩正文枝 、堀江耕平)
相關報道:德國太陽能巨頭Q-Cells宣佈將申請破産
美國做出向中國太陽能電池徵反補貼稅裁決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