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鴻海和三星的死穴
2012/04/09
![]() |
被視為垂直整合模式王者的松下也在面板業務領域出現了虧損,因此松下社長大坪文雄表示,「今後必須探討要在多大程度上實行自給自足主義」。垂直整合模式需要鉅額設備投資,如果好不容易建起來的工廠開工率不足,經營馬上就會出問題。夏普通過重新審視垂直整合模式,希望在與鴻海合作的同時吸納「水準分工模式」的要素來推進業務。
不過,雖然垂直整合模式在日本已經沒人理睬,但鴻海和三星這兩大巨人卻仍然在垂直整合的路上奮勇前行。鴻海原本就是專營産品組裝的代工EMS企業。因此熟知與其他公司合作。液晶面板等基礎部件一直都從其他公司採購,從未進行過自主生産。但鴻海2010年把擁有液晶面板領域全球市佔率第4的奇美電子收入旗下,在此次與夏普的合作中,又承諾購買夏普堺工廠液晶面板的一半産品。明知存在風險,鴻海還是義無反顧地闖入上游基礎部件業務領域。
鴻海實施垂直整合有它的理由。在變化激烈的家電和IT行業中,要根據客戶企業的需求迅速大量生産出多類商品,必須保證液晶面板等上游産業部門的穩定供應。在智慧手機和電視的生産領域與鴻海競爭的三星則在集團內部擁有半導體和面板工廠,一直以來都是在投放新産品時以迅猛的速度啟動量産體制,進而逼得競爭對手走投無路。如果基礎部件要仰仗其他公司,在量産速度上就將受制於人。為抗衡三星,鴻海只能選擇實施垂直整合。
但是,這種垂直整合經營模式的成立需要非常苛刻的條件。首先,持續進行鉅額設備投資不可或缺。三星計劃將2012年的設備投資提高至25萬億韓元,較上一年增長9%。為了能夠與半導體和面板專業廠商比肩並持續掌握價格主導權,就必須一直保持最尖端技術的量産體制。這就需要鉅額設備投資。
而更加重要的是將生産的大量部件全部銷售出去的能力。用自主生産的零部件組裝的最終産品要一件不剩地賣出去。如果出現了庫存,影響到巨大工廠的開工率,馬上就會走向崩潰。使三星成長為全球企業的與其説是果斷的設備投資,不如説是其擁有能夠銷售大量産品的行銷團隊。三星的行銷團隊不僅在已開發國家,就連非洲和中南美都構築起行銷網路,拼命推銷三星品牌。在這一點上鴻海也沒有落後。鴻海在搶奪其他代工廠商訂單的過程成長起來。鴻海在歐美家電和IT廠商中建立了廣泛的人際關係,展開了貪婪的爭取訂單的行銷攻勢。
決定垂直整合模式成敗的關鍵在於銷售能力。如果無法將産品完全銷售出去,必然導致工廠開工率下降。如果擔心開工率下降而減少設備投資,在規模上就會變得不利,在生産成本上輸給對手。如此下來,財務狀況惡化,也就沒有能力進行新的設備投資。日本企業的垂直整合就是因陷入這種惡性循環而土崩瓦解。沒有對銷售的絕對自信,就無法維持垂直整合。
鴻海和三星在垂直整合的路上猛烈前行。如果説仍在不斷增長的這兩大巨人也有死穴,那肯定就是銷售能力的下降。如果産品無法銷售出去,恐怕巨人也很快會陷入與日本企業同樣的惡性循環中去。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