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管理與新的日中關係
2012/04/16
![]() |
竹中平藏 |
回首去年,日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災害。在過去110年全球發生的地震中,芮氏9級規模的東日本大地震屬第4大。海嘯甚至高達40米,遇難人數近2萬人,令人心痛不已。
此次日本經歷的不僅僅是地震和海嘯這些自然災害。還有核電站受損後核輻射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和令人堪憂的電力短缺狀況,重建災區所需鉅額財政資金可能會對國債市場和日元市場産生負面影響……,可以説日本正處於「複合型連鎖危機」的狀態下。
筆者在研討會上談到大災害帶來的教訓有如下4點。同時,這些教訓也將成為整個地球的教訓。
(1)日本的防災體制雖然還不完善,但在某種程度上有效發揮了作用。地震發生3分鐘後,日本所有市町村都接到了海嘯預警。當時,東北新幹線有27列列車在行駛,在地震到達60秒鐘之前,自動停止裝置均順利啟動,避免了列車脫軌等事故出現。日本一直以來都在堅持實施防災對策並進行穩步改善,今後仍需要不斷努力。
(2)受災後,日本消費心理大幅萎縮,供應鏈崩潰導致汽車部件供給停頓,出口大幅下滑。這些都使日本經濟在大震之後出現了超乎想像的巨大負增長。今後有必要擴容充實業務持續計劃(Business Continuity Plan, BCP),做到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讓業務繼續運轉。
(3)在災區重建之際,需要更廣闊的規劃。1923年關東大地震時,當時的復興院總裁後藤新平就提出了大膽的構想,這一構想成為現在的東京的基本框架一事非常有名。
(4)災區重建的速度非常重要。即使重建完成,一旦離開故土的受災者也很難重返故鄉。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時,就出現過類似的情況。這次,不穩定的政治狀態使重建預算決策大幅延後,情況非常令人擔憂。
在思考今後的日中關係時,筆者覺得第2點有關供應鏈和BCP的問題特別重要。對於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持續增長的中國企業而言,理解BCP的概念,構建起BCP框架的任務非常緊迫。在構建BCP框架時應超越在中國國內實現部件採購渠道多樣化的思維,站在日中兩國間乃至整個亞太地區這種更為寬廣的視點上探討採購渠道多樣化的問題。
希望中國在制定政策時,也能夠吸取日本大災害的教訓。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竹中平藏專欄: 全球化經濟中的中國
竹中平藏 簡歷:1973年進入日本開發銀行,歷任大阪大學副教授、慶應義塾大學教授等,2001起進入日本內閣,曾任經濟財政及IT擔當相,2002年擔任經濟財政及金融相。2004年當選參議員。先後擔任經濟財政及郵政民營化擔當相、總務及郵政民營化擔當相、慶應義塾大學教授兼全球安全研究所所長。2009年任保聖那(Pasona)集團董事長。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