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履歷書——謝國民(23)始於人脈的流通業和零售業

2016/08/02


  要設法解決異味問題。卜蜂集團對雞肉和豬肉在工廠初加工後供應給流通商,第二天早上會在鮮貨市場上銷售。泰國全年平均氣溫高達30度,沒有冷藏設備的鮮貨市場到處都是令人不快的異味。商品一旦腐敗變質,便會影響卜蜂集團的信用。

  剛開始,我們把零售商組織起來,讓他們將卜蜂集團的鮮肉放在冰箱裏出售,冰箱由我們提供。但當時泰國物流系統過於落後,即便如此,仍無法充分保證品質。我深深感到,要想完成食品事業的垂直整合經營,就必須要有深入到零售業的自主流通渠道。

  踏破鐵鞋無覓處,機會意想不到地來臨了。上世紀80年代初,一家荷蘭能源大型企業找到我,説是想在中國經營煤炭事業。那個時代,只有我們卜蜂集團一家外國企業在中國大展拳腳。這家荷蘭企業正是SHV控股公司。

曼谷的第一家7-11便利店開業(左邊是我,1989年)
  SHV公司打算從中國採購煤炭,同時向中國出售浮船塢。就在我與中國政府能源部門談妥相關事宜,即將啟動業務的時候,雙方的協議破裂了。原因是荷蘭政府決定向台灣出售潛艇,中國與荷蘭的關係跌入了低谷。

  煤炭業務雖沒談成,我卻與SHV公司的高層成了朋友。SHV公司旗下擁有萬客隆(makro),採用現金購物自行運送(cash and carry)的經營模式,用現金付款方式向餐館和食品零售店批發商品。我有意將萬客隆引進泰國。

  SHV公司當時負責經營萬客隆的總裁不同意,顯出難色,他表示:「這種經營模式在泰國還太超前。」我找到荷蘭公司的董事長直接談判,説服了他們。1988年,卜蜂集團與SHV公司成立合資企業,構建了期盼已久的物流體系。第2年,泰國開設了第一家店。餐廳和零售商只要成為會員,就能以優惠價格購買卜蜂集團食品公司的商品。

  接下來是便利店。在把便利店引進泰國的過程中,關係密切的大通曼哈頓銀行(摩根大通)給了我們很多幫助。通過大通銀行的安排,我在美國看了想看的地方,見了想見的人。

  80年代,7-Eleven尙未併入日本柒和伊(Seven & i Holdings)公司旗下,大本營仍在美國南部公司(The Southland Corporation)。當時,泰國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GDP)只有2000美元,開設便利店被認為為時尚早,但我不這樣想。雖然泰國消費者個人的消費額不多,但泰國一家便利店的顧客人數可以達到美國便利店的15倍,店租和人工也更便宜。
 
  我邀請美國南部公司的董事長和總裁(湯普森兄弟)來泰國進行實地考察,他們看後同意了我的想法。1989年,卜蜂集團在外國遊客集中的曼谷市中心帕蓬(Patpong)開設了第一家便利店,店內整日顧客盈門。

  最後是超市。我們以「蓮花」命名。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蓮花超市迅速擴大門市網路,在泰國各地設有物流中心。除冷凍外,我們還建立起冷藏物流機制。昔日鮮貨市場那種令人不快的異味蕩然無存,我們的産品始終以最好的品質狀態展現在消費者面前。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