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羨慕嫉妒恨」不應阻礙中國

2012/04/25


         日經新聞廣州支局記者 桑原健:當本國企業的商業活動受阻時表現出惱怒與對抗,但同時對海外品牌的嚮往甚至會令本國企業成長受阻,當今的中國就是這種複雜心理。其中的反差有可能使中國採取過分措施保護本國産業,從而使外國企業感到無所適從。

        全球政治財經界要人參加的海南博鰲亞洲論壇上。中國國家能源委員會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張國寶在發言時表示,中國的資源開發對海外企業是開放的,當提及美國康菲石油公司在渤海進行投資時,會場上的中國人中就揚起一片掌聲與笑聲。

       這幕情景出現在以能源為主題的會議上,當時話題正集中在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業務受阻上。康菲在中國因2011年的渤海海底油田漏油事故而有名。此前中國一直被歐美批評「掠取資源」、「破壞環境」,這一幕讓人感受到中國人心中積鬱的憤怒。

       以安全保障上的擔憂為由華為被禁止參與澳大利亞高速寬頻網項目投標。中國石化董事長傅成玉稱已開發國家的保護主義非常嚴重,尤其是最近發生在澳大利亞的事。傅成玉的發言也贏得了喝彩。傅成玉在擔任另一家國有石油公司中海油的董事長期間,曾由於美國國會的反對而被迫放棄收購美國石油巨頭優尼科。

       在中國,像傅成玉那樣在同一行業的國企間調動的情況並不少見。國企高層轉任政府高官的情況也很多。世銀在今年2月底發佈的報告中警告稱中國政府和國企密切結合佔據經濟核心地位,在阻礙民營企業的發展。

       一個月後,現身博鰲論壇的世銀總裁佐利克好像是前來接受批評的。中國政府相關人士在一同出席的會議上説佐利克「不懂中國國情」。中國的一些記者們也激烈地追問佐利克「為什麼要把已經出了問題的歐美經濟體系硬加給中國?」佐利克一臉的不耐煩。

      通過對外開放擴大內需,中國不謀求霸權——在4月2日的博鰲論壇開幕式上,中國副總理李克強強調中國將走國際合作的道路。但是,與中國下屆總理最有力人選羅列的華麗詞句相反的是,認為已開發國家在阻撓中國發展的怨憤正如熔岩在積蓄。
 



       而如果説對已開發國家的惱恨會有助於本國産業的增長,答案卻是未必如此。在已成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的中國,保持同比2位數增長勢頭的是德國福斯和美國通用汽車等與外資廠商合資的企業。歐洲高檔品牌車旺銷,而比亞迪等中國品牌車銷量低於上一年的月份十分醒目。中國人對已開發國家品牌的嚮往只增不減。

      比亞迪、吉利以及奇瑞汽車,曾經是不與外資聯手的中國廠商的代表,但現在這3家公司卻無一例外地也在仰仗已開發國家的品牌號召力。比亞迪在電動汽車開發和生産領域與德國戴姆勒合作。而吉利則收購了瑞典的高檔車品牌「富豪」。守到最後的奇瑞也於今年3月決定攜手印度塔塔汽車旗下的英國高檔車捷豹路虎(JLR),合資生産JLR品牌車。

       中國政府在2月底出台把公車限定為中國品牌的方針,讓外資廠商無不感到震驚。大眾的「奧迪」等海外品牌佔據公車8成的現狀出現急轉彎。反映出了中國謀求培育本國品牌車卻遲遲無法實現的焦慮。

       去年8月,中國國家品質監督檢查檢疫總局在記者會上稱豐田汽車的死傷事故稍有點多。這句話令豐田感到驚慌不安。在涉及一般品質問題的記者會上,整車廠商中豐田是唯一被點名的企業,但豐田車的事故並非特別多。海外品牌車很容易被當成安全問題的靶子。

       當然也有觀點認為日本和南韓採購公車也曾僅選用本國車。但日韓企業提高實力依靠的並非是政府的保護政策,而是在嚴峻的競爭中不斷提升品質和成本競爭力的結果。中國不應該把對已開發國家的惱怒和對抗心理輕易就變成保護政策,而應該轉化為腳踏實地地提高産品品質的努力。


        相關報道:
       華為背負的中國威脅論
       世行:中國的改革不可或缺
       一中國男性闖入世行記者會反對民營化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