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議的中國經濟
2012/04/24
![]() |
1~3月的季度增長率與增長開始放緩前的2010年10~12月的9.8%相比,下滑1.7個百分點。但市場未出現動盪的原因在於中國政府將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下調0.5個百分點,調至7.5%,經濟增長放緩産生的心理衝擊有所減弱。
實際經濟運作方面也出現了積極的因素。首先,自2010年起實施的緊縮政策見效,最令人擔憂的通貨膨脹開始進入平穩狀態。3月份居民消費者物價指數同比漲幅為3.6%,與去年7月相比放緩了2.9個百分點。另一方面,工業生産和個人消費方面也開始出現復甦跡象。
而更重要的是資金動態。1~3月,人民幣融資增加了2.46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170億元。融資額的增加絕非偶然。中國經濟的特徵就是即使在經濟減速局面下,信貸仍會增長。
中國政府於去年12月決定下調存款準備金率,轉向貨幣寬鬆政策。但是,在中國金融政策中最為有效的手段是對銀行進行指導。最近的融資動態暗示了中國金融當局已經要求銀行稍稍放寬信貸的水龍頭。
盛來運在13日記者會上的表態就是基於這樣的經濟走勢。對於記者對中國經濟何時觸底的提問,盛來運沒有正面回答,而是稱這「並不重要」。但同時斷言稱,「經濟走勢將會繼續保持適度較快增長,現在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根本變化」。
中國自2003年經濟增長率突破10%以來,經濟運作一直以防止「大起大落」為首要目標。但政策出台時機經常陷入被動,突然停止融資和關停工廠等強硬舉措突出。
自從中國出台4萬億元經濟刺激政策渡過雷曼危機以來,防止「大起大落」的説法已經很少出現。金融政策從寬鬆轉向緊縮,再轉向寬鬆,一直機動靈活地進行調整,應對通貨膨脹及由此引發的經濟減速。
4月13日,中國總理溫家寶召開了國務院常務會議,重新確認了「加強政策儲備,預留政策空間,做好應對困難和挑戰的準備,牢牢把握經濟工作的主動權」的方針。這也可以解讀為經濟情況仍不十分迫切,中國有信心先發制人應對變化。
但中國仍然面臨眾多結構性問題。社會保障制度還沒有跟上即將到來的老齡化社會,貧富差距仍然嚴峻,不公平的稅制和既得權益也幾乎原封不動。而且,此次的薄熙來事件讓全球看到了中國政治的深不可測。
中國將如何應對這些中期課題,其實是否能夠解決這些問題都還是未知數。但從目前來看,中國經濟逐步呈現出超出預期的穩定也是無可爭辯的事實。要從超高增長走向穩定增長,必須解決結構性問題,但也沒必要悲觀地推測中國經濟會馬上出現混亂。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