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化革命」威脅中國

2012/04/26


        日經新聞産業部副部長 中山淳史:4月份以來,兩家英國媒體分別報道了製造業現有模式很可能發生巨大變化的新潮流。一是美國製造業開始回歸本國,二是製造業的數位化。

        首先説美國的製造業。4月2日出版的《金融時報》報導稱美國通用電氣(GE)已經把家電生産從中國遷回肯塔基州。

  人工費用的中美逆轉

       在其他文章裏我就介紹過中國的人工費用不斷提高,2015年之前有可能接近美國國內的工資水準。《金融時報》在報道裏也引用美國波士頓諮詢公司的報告説,中國的製造成本(人工費和物流費等)將在2015年超過美國。

        在美國國內投資的不止通用一家。還有波音、卡特彼勒、福特汽車等不勝枚舉。製造業巨頭在歐巴馬的製造業支援政策下,在美國或海外的二選一問題上,選擇「美國」的傾向日趨增強。

         此外還有政治因素。歐巴馬政權出於對大選的考慮,推出「産業保護」政策以拉近與企業的關係。製造業巨頭也擔心技術轉移會使中國企業變得更加強大,開始考慮避免把生産要素過度集中到「世界工廠」。

        脫離中國還另有原因。英國經濟學家指出「第三次工業革命」正在進行中。這裡説的就是製造業的數位革命。

       眾所週知,第一次工業革命指18~19世紀發生的機械化、工業化的社會變革。第二次是福特創始者開始的通過流水作業實現汽車的批量生産。

       第三次工業革命簡單説就是工廠的「無人化」和「大規模訂製化」。
 



       在壓迫日本家電廠商業績的電視機和手機的數位革命中,除南韓外,美國和中國成為最大贏家。美國創造了以産品設計和授權獲得高收益的經營模式,而中國則包攬了産品的生産業務。

不在中國也可實現低成本生産

       但是,恐怕中國的産業模式就要走到盡頭了,因為這樣的一種力量正在形成。數位化生産已經開始波及製造業本身。在美國和日本等已開發國家,最近憑藉高性能機器人、立體印刷技術和基於網際網路的設計等手段,來實現不在中國也能進行低成本生産的技術已相繼進入實用階段。

      美國蘋果公司已經不能無動於衷了。該公司的多數産品由台灣代工企業的中國工廠生産。雖然這些工廠也在積極採取措施來節省人力,但如果代工工廠能實現無人生産,與其把無人工廠集中在中國,倒不如分散到接近銷售市場的地方,從物流成本和消費者需求多元化角度考慮,可能效率會更高。

      不過,如果第三次工業革命這樣進行下去,全球製造業很可能成為不再提供就業機會的産業。首先是電子業,最後被稱為「精密産業」的汽車工廠也肯定會向這一方向發展。説雇傭完全為零也不準確。但是,各種統計數據顯示,汽車工廠每人平均産量已經達到10年前的2~3倍。第三次工業革命或許已經悄悄開始了。

       「製造業=就業機會」這一等式今後將會發生變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製造業已經不僅僅是産品製造,而是追求提供服務等附加值的同時,力爭實現增長、創造就業的時代即將來臨。


    相關報道:

    製造業離開中國的那一天
    日本零售業生産基地正從中國分散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