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矽谷」都是浮雲
2012/05/11
![]() |
蘋果創始人賈伯斯曾一度遭解雇,但回歸之後 打造了成功神話 |
上述各種「矽谷」的共同點在於都是「IT(資訊技術)企業和研究所聚集的高科技園區」和「促進風險創業的重點地區」。但與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正牌矽谷相比,均有形似而神非之感。 「日本的年輕人是希望進入像豐田那樣的大企業工作?還是希望創建像豐田那樣的企業?」在稱得上矽谷發源地的史丹佛大學4月進行有關日本的分組討論時,一名小組討論參與者提出了上述問題。如果反過來觀察這一問題,就能發現矽谷與其他地區存在差異的理由。這是因為與其説矽谷是「高科技聚集地」,不如説矽谷是「渴望創立下一個蘋果和谷歌的人才聚集地」。
假設有2家企業,A公司由具有創業失敗經歷的經營者創建,而B公司則由首次創業的經營者創建。業務計劃大體相同,作為投資者,你會投資哪家企業呢?
這是在矽谷經常遇到的問題。答案是A公司。「A公司經營者從失敗中吸取了經驗教訓,不會再重蹈覆轍。因此,成功的概率就會相應提高」,這是矽谷的「常識」,這種想法構成了寬容對待失敗者的環境基礎。
提到矽谷孕育的最大英雄,無疑是去年10月去世的蘋果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賈伯斯曾經吸食毒品,並從大學退學。由於人際關係的複雜,賈伯斯曾是一度被自己創建的蘋果驅逐的失敗者。不過在矽谷,與失敗的風險相比,更加重視創業者發起挑戰和再次挑戰的勇氣,對成功者毫不嫉妒,並給與祝福,這樣的氛圍讓賈伯斯屢次獲得機會,並最終成為成功者。
![]() |
蘋果就在賈伯斯居住的這處民宅中創立(美國加利福尼亞州Los Altos市) |
根據賈伯斯的正式授權自傳,在矽谷也算得上「異類」的賈伯斯在少年時代曾經參加過惠普以地區兒童為對象舉辦的「探索俱樂部」。當時,賈伯斯第1次接觸了電腦。不僅如此,在探索俱樂部當被要求「自己製作某種物品」時,賈伯斯為獲得必要的零件,曾直接將電話打到休利特家。當地最大企業的老闆和這個素昧平生突然打來電話的少年交談了20分鐘。結果,在高中1年級的暑假時,賈伯斯獲得了到惠普實習的寶貴機會。這對賈伯斯之後的成長産生了深遠影響。
休利特倡導的企業理念「惠普之道」是,「人們希望從事有價值的、創造性的工作,如果置身於相應的環境,任何人都會這樣」。 惠普不看重衣著、頭銜、年齡、性別、宗教以及學歷,重視的是員工擁有什麼樣的想法,以及打算如何實現這些想法,可以説,矽谷的「常識」是休利特價值觀的集大成。
![]() |
蘋果總部(加利福尼亞州庫比蒂諾市) |
最近的代表例子是Facebook首席執行官(CEO)馬克·扎克伯格。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學上學時創業,隨後將總部遷到了矽谷。這是因為矽谷擁有很多風險投資人願意給創業者投資,在矽谷能專心發展事業,即使失敗也有機會東山再起。
扎克伯格於今年3月訪問中國時,與女友在街上散步的情形被拍到,隨後在網際網路上流傳開來。這次外出引發了極大關注,但在矽谷出現在街上也很少受到關注。賈伯斯在生前低調居住於一個住宅區的一角,並和普通人一樣在周圍散步、購物和就餐。即使有人羨慕成功者,想要追隨成功者,在這裡也不會一擁而上。
矽谷為何如此獨一無二?矽谷既不是工業園區和研究所,也不是風險公司孵化機構。在這裡,有機會發起挑戰,即使失敗也可能東山再起,而且有讚賞成功者的氛圍。正因為如此,只要希望獲得成功的年輕人不斷從中國、印度和俄羅斯聚集到矽谷,矽谷的優勢就不會發生改變。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