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結構改革走入死胡同?
2012/05/15
![]() |
工商銀行是中國上市企業最賺錢企業 |
中國媒體輿論開始討論「利率自由化」的可能性。原因是中國的銀行存款利率和貨款利率由金融當局規定,而民眾對貪圖暴利的銀行的不滿日趨強烈。目前中國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基本固定在3.5%左右,與消費者者物價指數的增長率(4月3.4%)處於同一水準,存款者實際相當於沒有得到任何利息。另一方面,銀行的貸款利率卻高達6.65%以上,銀行在規定利率的庇護下賺取了3%以上的利差。結果就是工商銀行2011財年的純利潤高達2082億元,在全球金融機構中最高。
中國民眾不滿的矛頭還指向了其他國有企業。「國內上網費為何如此之高?」在中國的網路上,這樣的批評如潮洶湧。中國通信市場由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三大國有企業壟斷,競爭沒有國外那樣激烈。這樣的結果就是通信收費居高不下。為此,去年秋季國家發改委甚至就寬頻業務,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兩公司進行了調查,理由是涉嫌違反反壟斷法。
對三大國有企業壟斷石油行業的批評也由來已久。三大公司在油田和氣田的開發中一直享受政府豐厚的補貼。雖然下游的石油産品零售業務受政府價格管制而稍有虧損,但其上游開採部門的鉅額利潤完全足以彌補這點兒虧損。有穩定利潤保證的企業,其經營管理總會鬆鬆垮垮。中石化廣東分公司以公費大量購進高檔茅台酒和法國紅酒,受到了社會的嚴厲批評。中石油職員倒賣內部公寓獲暴利的醜聞也被披露。
儘管中國政府一直強調要從投資和出口主導的經濟增長向消費主導的增長轉變,但面臨的最大難題是被稱作「國進民退」、過於依賴國有企業的經濟結構。目前的情況就是利益向受政府政策保護的國有企業、國有銀行集中,而普通國民分配到比率在降低、消費持續低迷。抓住領導層換屆這一時機,改革派的官員和學者很可能會利用民眾的不滿情緒推動經濟結構改革。針對國有企業的批判如此密集地出現在各大媒體上,其背後應該有改革派的身影。
雖然改革派的各種主張本身並沒有問題,但卻存在著意想不到的陷阱。那就是股票市場的下跌。不僅僅是金融、石油和通信行業,鋼鐵、汽車和家電等領域很多上市企業都是國有企業,或多或少都一直受到了政府的保護。因此中國的股票投資基本都集中在國有企業上。以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企業的市值為例,前5位全部都是國有銀行和石油企業。僅這5家企業就佔了總市值的近3成。
中國主要上市企業純利潤
|
||||||||||||||||||||||||||||||||||
如果利率和石油業務完全放開,甚至允許外資進入,企業間的競爭將正式開始,國有企業將無法獨享高利潤。即使沒有這些,經濟增長已經減速,企業業績開始惡化。據《中國證券報》報道,上市企業的純利潤2012年第1季度比去年同期減少了4.7%。受業績憂慮影響,上證指數一直在2200-2500間震盪。如果經濟改革啟動,股票市場的下跌將不可避免。
佔股票交易7成、1億人以上的個人投資者能坦然接受這一現實嗎?各方既得利益者可能也會以股票市場為人質抵制改革。但如果不進行經濟結構改革,正如改革派所説中國經濟將不可避免地陷入長期的低增長。可以説這是對扭曲市場原理、依賴國有企業經濟的一種懲罰,使得今日進入幾乎無解的死胡同。
新的領導層到底能將經濟結構改革進行到何種程度?一步走錯,就可能引發全球金融動盪。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