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真的下降了嗎?
2017/03/20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沈建光:中國國家統計局近日公佈的1-2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為9.5%,不僅低於市場預期,更是低於去年12月的10.9%。零售業增速11年來首次跌破10%,這一不理想的數字卻與春節消費火爆,豪車白酒銷量上升,2月進口暴漲等有所不符。
![]() |
我認為,此次消費數據回落主要是一次性和季節性因素影響, 比如,從以往歷年數據來看,1-2月春節的消費數據都比前一年年底有所回落。此外,有三大原因,可以看出,今年年初中國消費還是很強勁的,並非必如數據反映的那樣差。
1.汽車銷量下跌的一次性因素
零售數據中,汽車銷量同比回落1%,比去年年底下降了15.4個百分點,對整體社會消費品零售業形成了負面衝擊。統計局發佈的1-2月國民經濟運作分析中明確指出,「扣除汽車影響,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與上年同期持平」,即扣除汽車影響,零售業同比增速可提高到10.2%,汽車增速回落拉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0.7個百分點。
而汽車銷量的回落其實有一次性因素。從2015年10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對購買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實施減半徵收車輛購置稅的優惠政策,稅率從10%降到5%刺激汽車銷量在2016年強勁增長。而2016年12月宣佈,自2017年1月1日開始,小排量車購置稅從5%提升到7.5%。消費者為趕上優惠政策的末班車選擇提前購車,透支消費了今年年初的購車需求,因此去年底汽車消費強勁,同時翹尾效應導致今年年初汽車累計銷售出現多年來首次負增長。
![]() |
但另一個方面,汽車生産商和經銷商都很樂觀,他們自發補庫存很積極。1-2月的汽車生産數據其實很強勁,汽車整體生産量同比增加11.1%,尤其是運動型多用途乘用車(SUV)産量保持同比24.9%的強勁增長。而工信部發佈的汽車整體銷售(包括批發和零售)數據顯示,1-2月汽車銷量同比增長8.8%,乘用車同比增長18.3%。以目前的經濟復甦態勢看,料今後汽車零售會有所反彈,預計今年全年汽車零售可以保持5-10%的增長。
2.春節境外遊增加,對國內消費或有替代效應;
春節境外遊增加,帶動海外消費提升,對國內消費或有替代效應。事實上,春節假期已逐漸成為國人出境遊「黃金周」,根據「全國旅遊團隊服務管理系統」顯示,春節期間,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總量約615萬人,同比增幅近7%。
而大量的境外旅遊催生了境外消費新旺季,境外商場也紛紛推出針對中國遊客的消費打折活動。攜程網推測數據顯示,春節期間,我國出境遊客前往174個目的地,在境外平均度過9天,總消費額逾140億美元,僅春節假期的海外消費就佔全部消費的2%左右。
3.年底促銷打折活動頻繁,帶動消費需求提前。
去年年底促銷打折活動頻繁,雙十一、雙十二等網路促銷也日益火爆,帶動消費需求提前。根據阿里巴巴公佈數據, 2016年11月天貓雙11全球狂歡節總交易額超1207億。年底還有12月12日的淘寶「雙十二」活動,美國11月25日的 黑色星期五」和11月28日的「Cyber Monday」,英國12月26日的「Boxing day」。隨著海淘的興起,海外的大規模打折促銷活動也提前集中消化了中國部分的消費力。
![]() |
此外,除了以上三個方面,中國消費的堅挺也可以從其他三方面得到驗證:
1.以美元計價的2月份中國進口同比增速大增至38.1%,比1月份提升21.4個百分點,5年來最強勁進口數據反映了中國內需的強勁復甦。
2.高端白酒的大賣,2016年,茅台酒實現額同比增長40.6%。過了春節之後,本應進入銷售淡季的白酒市場卻不平淡,繼續保持增長勢頭,強勁銷量直接作用於股價,貴州茅台的股價在3月7日創下歷史新高。
3.旅遊、電影等娛樂休閒體驗式消費旺盛。據國家旅遊局數據中心監測,今年春節期間,全國實現旅遊總收入4233億元,同比增長15.9%;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消息,今年春節期間全國電影票房同比增長10.7%,觀眾總人次超過9000萬人次。
![]() |
綜上所述,消費未必如數據反映的那樣差,上述短期因素無需過多擔憂。筆者認為,在收入穩步上升,房價上升帶來的財富效應,政策對消費扶持力度加大等作用下,2017年消費可作為經濟引擎之一實現10%以上的增長。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 |
沈建光 |
沈建光 簡歷:
經濟學博士,現任瑞穗證券亞洲公司董事總經理, 首席經濟學家,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及亞洲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客座教授,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成員,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曾就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博士後,擁有赫爾辛基大學經濟學博士和碩士學位,本科曾就讀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系。
此前為歐洲央行資深經濟學家,負責亞太經濟預測和分析,曾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芬蘭央行經濟學家,及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資深經濟學家,國際經合組織顧問和中國人民銀行訪問學者。是經合組織02年專著「中國和世界經濟-入世的挑戰及應對」作者之一。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