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洲際導彈是刺向日美、韓美同盟的利刃
2017/07/06
高坂哲郎:朝鮮在美國獨立紀念日的7月4日實施了新的彈道導彈實驗,並宣稱「發射了洲際彈道導彈(ICBM)」。朝鮮宣稱的是否是事實目前還不清楚,不過正在快速推進導彈開發的朝鮮開發出攻擊美國本土的洲際彈道導彈被認為只是時間問題。日本應該擔心的,是美國此前一直向日本提供的「擴張核威懾(核保護傘)」可能會因此而動搖的嚴峻事態。
據朝鮮發佈的消息,導彈飛行了39分鐘,高度約達2800公里。之後開始下降,落入距離發射地點約900公里的日本秋田縣男鹿半島海域。
![]() |
7月4日,南韓市民在首爾站看報道朝鮮發射彈道導彈的新聞(Kyodo) |
朝鮮2017年5月14日發射的「火星12號」(美軍等的代號為KN17)高度達到約2000公里,推算以超過15馬赫的速度落入日本海。日本自衛隊保有的兩級導彈防禦(MD)系統無法攔截。此次發射的「火星14號」的飛行高度達到比12號更高的2800公里,引擎等很可能進一步得到了強化。
從心理方面攻擊美國
分析認為,火星12號和14號都搭載了系統不同於朝鮮以往的彈道導彈「蘆洞」和「大浦洞」的新型引擎。如果並聯4個火星12號的引擎作為一級箭體(朝鮮曾並聯蘆洞的引擎製造了大浦洞),在上面搭載固體燃料式「北極星2號」(KN15,5月21日發射)作為二級箭體,然後再在上面搭載更小型的三級箭體,就能形成射程可能達到美國本土的洲際彈道導彈。所以日本部分安保人士認為:「朝鮮擁有洲際彈道導彈只是時間問題」。
朝鮮的導彈能力如此快速提高的背後有俄羅斯的協助。俄羅斯除技術外,似乎還向朝鮮提供導彈的燃料等物資,一直在支援朝鮮的導彈開發。因為如果朝鮮讓美軍不好過,俄羅斯也能從中受益。據説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分析認為,朝鮮7月4日發射的是中程彈道導彈,不是洲際彈道導彈,但是否正確已經沒有太大意義了。
朝鮮如果真的向美國本土發射洲際彈道導彈,在美軍的猛烈反擊下,金正恩體制勢必會垮臺。因此他們不會真的發射導彈,但可以作為「心理戰兵器」動搖美國。朝鮮以前炸毀過南韓飛機,還用魚雷擊沉南韓軍艦等,行使「武力」的門檻較低,只需保有能攻擊美國本土的武器,就能讓美國人。尤其是美軍相關人士心情不好。
動搖「核保護傘」的信用
人類無法做到100%合理。即使認為朝鮮害怕被美軍報復,所以應該不會攻擊美國本土,但只要朝鮮具備這種能力,就會令人心神不寧。
不過,比美國更擔心朝鮮的應該是日本和南韓。
![]() |
7月4日,結束國家安全保障會議部長級會談後回答媒體提問的日本防衛相稻田(Kyodo) |
原因是,朝鮮幾乎已經實現將美國本土納入射程的洲際彈道導彈,因此日本和南韓必須想到萬一被朝鮮發動了軍事攻擊,美軍的支援可能會變得沒有以前確定的事態。換句話説,日美與韓美的關係可能都會疏遠,美國對日韓提供的「核保護傘」的信用度可能降低。
日本遭到朝鮮的核威脅時,以前能期待美軍通過核武器再威脅回去,但今後也許不一定能確定這個前提了。會陷入「容易向威脅屈服的狀態」。
因美國的「核保護傘」和日本自衛隊的導彈防禦(MD)的可靠性受到動搖,日本政府與地方政府正在各地實施遭到導彈攻擊時的避難訓練。作為政府與都道府縣共同實施的訓練,2017年3月率先開始在秋田實施,之後擴大到了山形、新潟、山口和福岡等地,7月還預定在富山、愛媛和長崎實施。不過,在人口集中的東京等大城市地區還沒有實施訓練。儘管威脅已經越來越明顯,但城市地區的地方政府行動緩慢,離「居民安全第一」的意識還很遙遠。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高坂哲郎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