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驅逐艦事故頻發看到的
2017/08/23
高坂哲郎:8月21日,在麻六甲海峽附近發生了美國海軍神盾驅逐艦「約翰·麥凱恩號」與油輪相撞的事故,導致驅逐艦船尾附近受損。6月,在伊豆半島海域剛剛發生了美國海軍神盾艦「菲茨傑拉德號」與貨櫃船相撞的事故。目前出現了美國太平洋司令部第7艦隊有兩艘驅逐艦因維修被迫離崗的異常事態。因中國海軍的活動日益活躍以及朝鮮的核與導彈威脅,美國海軍在亞洲近海的任務非常繁忙。這兩次事故給美國海軍造成了沉重打擊。
![]() |
「約翰·麥凱恩號」與商船相撞後駛入新加坡的港口,船尾附近受損嚴重(美國海軍供圖,Kyodo) |
此次事故造成船上10人失蹤,5人受傷。雖然與6月的事故相比受損程度好像較輕,但也必須要離崗維修。
發生事故的兩艘艦艇都是「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從1980年代後半期開始建造了60多艘,屬於美國海軍中最普通的類型。主要負責從外敵攻擊中保護航母等本方艦艇,並執行導彈防禦(MD)及打擊海盜等多種任務。
以日本橫須賀港為大本營的美國第7艦隊負責從西太平洋到印度洋的廣泛海域,壓制著朝鮮、中國和俄羅斯等,維護地區穩定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另一方面,美國在歐巴馬政府時代開始壓縮因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而膨脹的國防費用。美國海軍也受到影響,航母、巡洋艦和驅逐艦都無法再隨意投入使用。只能通過很少的數量應對持續增加的任務量,情況非常嚴峻。
![]() |
近日,6月的事故被查明是因為美國驅逐艦的警戒監控存在疏漏。此次事故的原因尚未調查清楚,但可能是因為美國海軍「疲勞過度」而出現了疏忽。
此次發生事故的驅逐艦之前剛剛在南海南沙群島海域參加了「航行自由」行動。
這是在川普政府下第3次實施的航行自由行動。日本安保相關人員指出:「可以認為美軍在南海的優勢正迅速喪失,以至於不得不進行了多次行動」。
2017年4月,美國航母「卡爾·文森號」為了牽制朝鮮突然從新加坡海域駛向朝鮮半島周邊海域。為了避開南海,「卡爾·文森號」選擇了穿過印度尼西亞與菲律賓群島的路線北上。可能是不想遭到中國海軍潛水艦等的妨礙。
雖然還取決於今後負責東太平洋的第3艦隊何時能提供幾艘援助驅逐艦,但美國海軍第7艦隊目前能投入作戰的艦艇減少是沉重的事實。要求日本增加所承擔任務的聲音將進一步高漲。中國軍隊、朝鮮軍隊和俄羅斯軍隊等肯定也會對美軍意料之外的「烏龍球」感到暗喜。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高坂哲郎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