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裏的中國——中日大學生的一次交鋒
2018/03/16
「為農村地區低收入家庭考生的高考成績加分如何?」(日本大學生)
「但我們覺得收入低沒法客觀的證明呀。」(中國大學生)
2017年8月,29名中國大學生和32名日本大學生的總共61人匯聚一堂。他們是為了參加在東京都內舉行的「中日學生會議」。在約兩周的時間裏,兩國的大學生同吃同住,並對社會差距、媒體的職責和朝鮮局勢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和交流。
1972年9月,中日兩國實現邦交正常化,2017年迎來了45週年。兩國的大學生通過這次交流活動,在哪些方面加深了理解,又在哪些方面存在分歧呢?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推出的視頻系列報道「日本裏的中國」此次將聚焦兩國年輕人重疊與交錯的視線。
共識與分歧
「中日學生會議」是1986年創立的學生團體,包括本屆在內已舉行了36次會議。會議在日本和中國交替舉行,2017年輪到日本。
8月22日,在東京都澀谷區的國立奧林匹克紀念青少年綜合中心,中日兩國的學生們分成6組,圍繞社會差距、媒體和東亞局勢等展開了討論。
在其中一件會議室,中日學生以「教育資源差距」為主題展開了討論。兩國學生就中國的高考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東京大學的一年級學生野島久嗣提議稱:「對於(缺少教育機會的)農村地區,是否有必要建立為低收入家庭考生的高考成績加分的機制」。另外,神戶學院大學的二年級學生片山晏裏表示:「高考的試題如果是城裏學生學過而農村學生沒有學過的問題的話,會很不公平。應該改善這些問題」。
一方面,中國學生對於日本學生指出的問題表示,雖然知道「存在問題」,但「要如何證明農村家庭的收入低這個事實」,「證明也可能會造假」。還有意見認為:「因為中國人太多了,沒有辦法這樣做」,也有人指出:「(中國)國情比較複雜,正在發展。很多地方不是很均衡,但是在追求這個均衡的過程。」從中明顯可以看出雙方的「共識」與「分歧」。
在討論中,關於中國當前的社會差距已經達到引起不穩定的程度、經濟差距與教育差距密切相關等方面,雙方學生達成了一定的共識。不過,關於如何消除城市地區與農村地區的教育差距,始終沒能歸納出令雙方都滿意的答案。
日本學生試圖多角度了解中國
在這屆「中日學生會議」召開1個月前的7月的一天,日本的學生到訪了東京大學的研究室。因為他們意識到要與中國學生進行充分的討論先從了解中國開始。
![]() |
向東京大學研究所綜合文化研究科副教授阿古智子提問的日本大學生(7月,東京都目黑區) |
東京大學研究所綜合文化研究科準教授阿古智子曾親自走訪中國農村和貧困老百姓居住的地區,並從社會弱者的視點調查了中國存在的課題。
這天,為了不漏掉一句話,日本的學生一邊聽阿古老師講課,一邊不停的做著筆記。阿古以其親自拍攝的北京市內安家樓地區的照片為題材,仔細地講述了城中村的惡劣生活環境與近在咫尺的超高層住宅的鮮明對比,以及中國的輿論空間等的情況。而學生們也提出了一個接一個的問題。
從學生們的表情中可以感受到他們似乎在一定程度上達成了當初的目的,即從不同角度發現中國、了解具有多重性格的中國。
營造相互了解的環境
回到中日學生會議,兩國學生就各個問題持續展開著熱烈的討論。8月23日,中日學生會議整理了最終報告。以社會差距為主題的小組發表的改革方案內容包括:為縮小中國的教育資源差距,應該擴大對農村地區的援助、改革高考制度、構築能夠進行多元評估的機制等。雖然中日學生之間在一些方面還存在分歧,但達成了強調需要改革高考制度的內容。
![]() |
為迎接會議的最終發表而做準備的學生們 |
最終發表結束後,日本學生野島久嗣説:「之前一直活在日本的世界裏,此次得以了解了新的視點。以後想到中國留學,從海外重新審視日本。」另外,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大一學生張珂璇在被問到如何看待迎來邦交正常化45週年的中日關係現狀時表示,這是個非常敏感的問題,自己此行還代表國家的立場,很難做出回答,不過兩國人民一直都想相互了解。他認為雖然存在分歧,但應該繼續營造可以相互了解的環境。
日本內閣府2016年11月實施的「外交相關輿論調查」顯示,針對是否對中國感覺親切的提問,回答「沒感覺」的日本人達80.5%,回答「感覺親切」的日本人只有16.8%,對中國的親近感依然處於非常低的水準。
中國與日本之間有多重紐帶。從兩國關係來看,當相互間希望了解對方的意識變得淡薄時,或許才是最令人憂慮的狀態。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視頻報道部次長 莊子淳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