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馬地區「娘惹文化」的魅力
2017/10/30
在作為貿易城市而繁榮起來的馬來西亞的麻六甲、檳城以及新加坡,生活著一群被稱為「Peranakan(峇峇娘惹)」的人,也就是「土生華人」。這個詞在馬來語當中意味著「出生在當地的人」。15~16世紀,中國男性來到馬來半島之後,和當地女性結婚並札根於此,他們的後代創造出了獨特的文化。日經記者通過照片為您介紹在中國、馬來、西洋文化的共同影響下,誕生的色彩鮮艷的服飾、工藝品和建築。
珠繡工藝
![]() |
珠繡作為當地華人文化工藝品,十分受歡迎,被用於裝飾脫鞋和包等。玻璃珠子從歐洲傳入之後,作為被稱為「娘惹」的當地華人女性的手工藝而流傳開來。
母女傳承
![]() |
過去,珠繡曾是當地華人女性出嫁前的必修課之一。如今這門技藝也仍在母女之間傳承著。
精緻的串珠圖案
![]() |
新加坡的娘惹博物館(Peranakan Museum,又稱「土生華人博物館」)中展示的串珠工藝桌布,花鳥圖案用超過100萬個極小的珠子縫製而成。
民族服裝
![]() |
這是被稱為「可峇雅」的民族服裝。繡有花和蝴蝶等華麗的刺繡。繫在腰間的是「紗籠」,相當於裙子,上下兩件合在一起構成女性的正裝。
舊式宅邸
![]() |
馬來西亞的麻六甲古城中留存的舊式宅邸。門面窄小但進深較長,為採光和通風而建設了中庭。
中西合璧
![]() |
馬來西亞「僑生博物館」是一座建於19世紀的古宅, 裝飾有中國的木雕和英國製造的花磚,融合了東洋與西洋風格。
英國設計
![]() |
裝飾當地華人住宅的彩色花磚。雖然是英國設計,但歷史悠久的建築中多採用日本明治、大正時期製造的花磚。
色彩柔和的器具
![]() |
這些以柔和色調為特色的瓷器在中國製造,面向當地華人銷售。一般用於婚禮等節慶場合和招待客人。
多彩的家
![]() |
新加坡有一種名為「店屋(shophouse)」建築,一層是店舖或事務所,二層是住處。數十間店屋緊挨著,屋檐下掛著蕾絲狀的裝飾。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攝影部 玉井良幸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