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航上市看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
2012/06/22
![]() |
左為稻盛和夫 |
當時,「企業再生支援機構」千方百計想提高日航上市規模,面對這樣的行為,稻盛和夫克制不住了。
作為向JAL出資3500億日元的「企業再生支援機構」,當然希望日航上市時有更高的市值。甚至JAL重新上市的規模定在「8000億日元」、「1萬億日元」的聲音也不絕於耳。
在日航重新上市之際,稻盛和夫最擔心的是上市後出現暴跌。因為即使以超過日航實力的高股價將日航推向股市,市場也將很快洞悉一切。為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出現,必須確定適當的上市規模。日航方面認為這一適當規模為6000億日元左右。
如果上市後股價出現暴跌將會怎樣?不言而喻的是,市場對日航經營的擔憂情緒將再度升溫。在上市之際備受股票市場期待的美國Facebook聲譽因上市後的股價暴跌很快蒙上了陰影,這就是前車之鑒。
尤其是日航,在並不遙遠的2年半之前陷入破産危機,股票等同廢紙的日子尚未遠去,如果在股價方面再次背叛,市場一定會憤怒,對日航重建的期待將一下子轉變為失望。
稻盛和夫在1990年就在日經産業新聞的投稿中寫道:「隨著企業實現增長,股價將自然會逐步上漲。而股票發行價過高,隨後卻長期不見起色的公司不在少數。這是非常糟糕的事態」。
作為創業者,稻盛和夫曾親身經歷企業上市,深刻了解市場鐵的規則,正因為如此,在稻盛和夫看來,「企業再生支援機構「內部要求擴大上市規模的行為無疑非常危險。
在日航重新上市的規模上毫不讓步的原因不僅限於這些。
「公司內部的驕傲情緒也必須十分注意」,隨著業績出現快速復甦,資金使用將變得大手大腳,很可能重返以往一面倒擴大規模的時代,這些都是不能允許的。如果日航重新上市時的股價高於真實業績,就會助長公司內部的自滿情緒。為回應市場要求維持高股價的呼聲,日航就可能勉為其難地擴大規模,最終造成陷入惡性循環的風險。
在截至2016財年的日航中期經營計劃中,到2013財年之前都提出了明確的銷售目標。這被認為是稻盛和夫為防止不切實際地擴大規模而埋下的伏筆。
「上市既不是獎賞也不是終點。需要站在新的起點上思考如何運營企業」,稻盛針對企業上市曾經這樣表達過。
京瓷於1971年上市之際,稻盛和夫沒有出售自己持有的原始股,而是全部以新股發行方式上市。與通過股票上市獲得鉅額財富相比,稻盛和夫選擇了充實企業自有資本。在1993年DDI上市之際,稻盛和夫提出了為打破NTT在電話業務上的壟斷而籌集資金。這些都是稻盛的經營哲學。
再來看此次日航,重新上市時並不發行新股,僅僅是「企業再生支援機構」出售所持股份,日航無法獲得一分錢的進帳,僅僅是日航將受援資金返還給提供援助的日本政府。日航在通過東證審查後,預計最快將於9月19日重新上市。
儘管如此,日航重新上市歸根到底只是其走向獨立的起點。不知將來日航員工將如何看待和實踐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
(稻井創一)
相關報道:
稻盛和夫:以感恩之心回饋中國
稲盛和夫「盛和塾」在中國走熱
日航計劃9月將重新上市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