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能否再次成為「變形蟲」

2012/06/30


       日經中文網 後藤卓彥:香港迎來回歸15週年。和回歸前的「香港衰退論」相反,香港卻出乎意料地實現了高增長。而支撐這一現實的因素是來自中央的經濟扶持政策,以及香港與中國內地的經濟一體化戰略。但在中國內地超高增長已迎來轉捩點的現在,一直通過「變形」發展起來的香港能否再次找到新增長點?

圖為6月29日抵達香港的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機場
      15年前的7月1日香港下著大雨,在香港灣仔會議展覽中心香港回歸紀念慶典上,當時的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高聲宣佈:「香港特別行政區現在成立」。從那時到去年,香港的實際經濟增長率平均達到了3.7%。作為每人平均GDP與已開發國家相媲美的香港,可以説保持了非常高的增長率。在亞洲金融危機後的1999年以及雷曼危機後的2009年,雖然香港曾經兩次出現負增長,但創出7%以上增長率的年份也高達5年。

       香港之所以保持了如此高的經濟增長率,是因為成功利用了中國內地經濟的活力。中國大型國有企業上市之際第一選擇就是香港,這雖然在回歸前就成了趨勢,而香港回歸後中國內地企業中在全球IPO中融資金額也首屈一指的大盤股上市案例接連不斷,因此香港也獲利豐厚。

       在香港面臨危機之際,中央政府先後出台救助香港經濟的舉措。在非典流行,經濟受到打擊的2003年,中央政府為了在貿易關稅和投資方面給香港提供優惠,與香港特別行政區簽署了《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此外,還啟動了中國內地赴香港個人旅遊,香港酒店業和流通業由於受中國內地遊客購物等消費的拉動,恢復了生機。在雷曼危機後,香港經濟增長率在2010年為7.3%,2011年為5.0%,實現了「V字型」復甦,而這也正是因為有了中國政府推出的4萬億元刺激經濟計劃以及隨之而來的中國內地經濟高增長才取得的成就。

      但令人擔憂的因素也在不斷增加。其中之一是房地産價格的暴漲。據《香港經濟日報》旗下的調查公司統計顯示,香港的高級公寓價格在2003年平均每平方英呎(約0.09平方米)約為5000港幣,而到2011年已經暴漲至約15000港幣。有分析認為中國內地富裕階層的投機資金推高了香港房地産行情,這可以説是單純依靠中國內地的高增長的副産物。進入今年以來雖然有小幅調整,但香港的房地産價格仍然是全球最高水準,從而有可能降低香港作為商業中心的競爭力。

       美國保守派智庫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與美國《華爾街日報》聯合實施的「經濟自由度指數」調查顯示,香港已經連續18年高居世界首位,香港法制方面的條件很有競爭力。但是,這方面也發生了令人擔憂的事件。今年3月,香港反貪污機構廉政公署拘捕房地産巨頭新鴻基地産掌門人郭氏兄弟和香港政府前第二號人物許仕仁。

      香港由於有強有力的廉政公署的存在,在亞洲作為屈指可數的清廉商業城市聞名於世。如此顯赫的大人物遭到拘捕,不禁讓人大吃一驚。遭逮捕後,新鴻基經營者對指控進行了全盤否定,真相至今仍未浮出水面。房地産行業對香港商業成本具有巨大影響,同時又是香港最大産業,如果房地産開發商與香港政府之間存在勾結關係,將會削弱香港經濟的活力。


       將紡織和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生産過程從香港轉移到廣東省的「前店後廠」模式迎來轉折點是毫無疑問的。在雷曼危機以後廣東省上述行業的工廠相繼出現了倒閉。委託這些工廠進行生産的企業很多都是香港企業。隨著中國內地經濟逐步放緩,香港今年1-3月的經濟增長率已經放緩至3%左右。

圖為香港景色
      香港今後將如何應對這些考驗?一個方向是推動香港與中國內地經濟更深層次的一體化。以人民幣離岸交易解禁為代表的金融與服務交易的擴大就是其中的一環。此外,香港政府於2004年與廣東省、四川省、雲南省、貴州省等9個省和自治區簽署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框架協議》。今後也會正如該協議所期望的那樣,生産基地從廣東省遷往內陸地區的速度將加快。

      不過,如果中國國內的人民幣交易今後變得更加自由,香港的離岸人民幣交易就只能是起到過渡作用。廣東也在汪洋的領導下摸索著推進結構性改革,在廣東省內的企業中,也出現了將工廠遷往內陸地區的趨勢。以往曾經優勢互補的夥伴今後有可能成為競爭對手。

      「前店後廠」模式對於香港而言,是在「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土地」的基礎上啟動的經營模式。因為不知未來如何,因此才將快速收回投資作為最優先課題,進而選擇了以最小限度設備投資即可啟動的紡織和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産業,並將生産基地選在了廣東省。

       現在既然已經無需再考慮「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土地」這一問題,香港就應該以長期戰略性眼光考慮問題,不再事事仰仗中國內地的提攜,而要確立依靠自身努力的增長模式。香港政府正在力爭吸引R&D(企業研究與開發)部門等進駐香港,但截至目前仍未取得明顯效果。

      不過也出現了值得關注的動態。日産汽車於今年4月將高檔車品牌「英菲尼迪」全球總部機構轉移到香港就是其中之一例。該公司將在香港製定附加值較高的高檔車商品策劃、行銷以及銷售等戰略。瞄準中國乃至世界市場,將工廠的戰略和策劃中樞部門放在香港,這是一種全新的嘗試。日産副社長安迪•帕爾默(Andy Palmer)在談到選擇香港的理由時表示,香港是亞洲增長市場的中心,「是無可挑剔的地點」。

       香港作為海外與中國內地之間的單純的中繼貿易港獲得了發展,自20世紀60年代後半期以來,發展成為了以紡織業為中心的加工貿易基地,80年代則轉變為金融服務中心。曾經擔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副主任等職務的實業家安子介(已故)將這種情況稱為「變形蟲經濟」。在回歸15週年之際,香港能否再次轉換身姿?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