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挑戰千萬輛大關

2012/08/07


      豐田汽車上調2012年整個集團的全球生産計劃,推出了史無前例的「1005萬輛」計劃。在汽車産業歷史中,甚至連歐美巨頭都沒有達到過這一産能水準,但豐田內部似乎並沒有太多的興奮。其中可以看出豐田管理層建立不再單純追求「産量世界第一」,而將戰略重心放在實現持續增長的「新生豐田」的堅強決心。

  業績「超出真正實力」

      4~6月的財報顯示,豐田業績高於市場相關人士的預期。豐田在去年同期曾虧損1080億日元,而今年的合併營業損益則已經轉為盈利3531億日元。合併銷量為226.9萬輛,創下4~6月曆史最高水準。

      混合動力車「普銳斯」和「Aqua」的銷售實現增長,而日本國內銷量則已經增至去年同期的約2倍。當然,日本的環保車補貼的推動作用很大。在日元升值走勢仍在持續、歐洲債務危機風險仍在持續發酵的背景下,雖然優良業績足已讓豐田引以為傲,但在8月3日的財報發佈會上,該公司董事伊地知隆彥仍謹慎地表示,「(4~6月業績)超出真正實力」。

      與財報同時發佈的是2012年的生産計劃。豐田全球産量為887萬輛,與去年年底公佈的數字相比,日本國內和海外産量分別增加了11萬輛。如果將集團內大發工業和日野汽車包含在內,總産量將躍升至1005萬輛大關。

      伊地知隆彥董事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豐田「追求的目標並非是産能達到1000萬輛」,在此基礎上對豐田戰略進行了説明。

     在2000年代後半期,豐田曾經有一段時期實現了超過2萬億日元的營業利潤,伊地知在回顧歷史時表示,「那幾乎都是日元貶值帶來的效果。如果剔除匯率優勢,固定費用就將隨之上升,利益結構也會有所惡化」。在雷曼危機後,豐田出現了鉅額虧損,「在對這一問題進行反省後,開始轉變為不增加固定費用也可擴大業務範圍的運營模式」。

      2007財年豐田實施了約達1.5萬億日元的歷史最大規模的設備投資,但本財年則控制在8200億日元。不單單是縮減投資額,「還將降低投資的基本單位,爭取以較少資金實現更大效果」。

       例如以往在海外建立新工廠之際,豐田一般要確保每年數十萬輛的産能。與此相對,新建的巴西和泰國工廠的産能最初為年産7萬輛。豐田的計劃是以小規模啟動生産,然後根據需求逐步擴大生産能力。

       在以往,豐田都是優先做大工廠規模,隨時準備增加産能,但如果開工率得不到提高,固定費用負擔就將膨脹。如果採取逐步增加産能的方式,就可以迅速應對急劇變化的需求。今後,豐田的目標是建立毫無贅肉的靈活高效生産體制。

  時隔2年重獲全球第1

      豐田上半年的全球銷量時隔2年重新奪回全球第1的寶座。不過豐田社長豐田章男社長認為世界汽車業「今後是排名前5~6家企業相互競爭的時代」,顯示出不拘泥能否經常排名第一的態度。


圖為豐田汽車在日本九州的生産線
      雖然美國通用(GM)曾長期佔據第1寶座,但石油危機之後,擅長製造小型車的日本廠商的市佔率開始擴大。豐田曾一度登頂。現在德國福斯、日産汽車•雷諾聯盟以及南韓現代汽車也不斷壯大,頂級廠商開始增多。在已開發國家的市場日趨成熟的背景下,銷量一馬當先並不容易。

     「5~6家企業相互競爭」還有另一個意思,那就是如果守不住前5~6位便無法存活。就在豐田公佈上調生産計劃的3日,實際上豐田對主要配件供應商公示了與對外公佈數據不同的産量。豐田對供應商公示的全球産量為897萬輛(不包括大發、日野),比對外公佈的數據多出了10萬輛。

      此外,還只向客戶公佈了2013年909萬輛的生産計劃。雖然與豐田不提倡産量至上的想法看似矛盾,豐田一直存在內部的生産、採購以及銷售團隊力爭實際産量超過對外公佈數據的姿態。

      日本國內的新車市場受環保車補貼制度結束影響,銷量下滑在所難免。因此要想保持增長必鬚髮起進攻、開拓新興經濟體。豐田2012財年(截至13年3月)的設備投資額約為峰值時期的一半。不過面向新興經濟體的投資比率卻由07財年(截至08年3月)的1成提高至3成,豐田堅持有選擇地進行投資。

      7月底,豐田章男飛往蒙古。雖然豐田還未在蒙古涉足汽車生産,但從其他國家出口到蒙古的「普銳斯」和「陸地巡洋艦」等豐田汽車卻隨處可見。豐田章男認為,除中國和印度等金磚國家之外,未開拓的新興經濟體還有很多。

      豐田章男稱「汽車仍然是全球性的增長産業」。今後,豐田將竭盡全力不斷摸索在增長市場上保持強大影響力的方法。

(西岡 貴司)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