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統計就很準嗎?

2012/08/23


       市場經濟發達的美國也是統計大國。但美國政府公佈的統計數字中也存在讓市場投資者無法認同的數據和純粹錯誤。目前對全球造成衝擊的穀物價格上漲就有著美國政府預測失誤的因素。

      美國農業部的供求報告是玉米與大豆等穀物市場的價格形成的依據。以前就有許多人指出每月公佈的數字存在偏差,而今年7月以後的偏差更是導致了市場投資者的動搖。


 
       美國農業部在5、6月份公佈了玉米産量(單産)預測,每英畝將達到歷史最高的166蒲式耳。7月份卻將這一數字下調為146蒲式耳,8月份更是調低到17年來的最低水準的123蒲式耳。

       日本資源與糧食問題研究所的代表柴田明夫説:「當初的預測原本就過高」。受美國農業部預測數字的影響,穀物價格在6月之前由於史無前例的産量和預計庫存恢復而下跌。正因如此才使穀物價格得反彈變得更為猛烈。

       對沖基金等投機者的反應尤為明顯。他們認為半個世紀一遇的乾旱是「嚴重災害」,根據預測修正數字而大力收購穀物。價格振盪幅度擴大可以説是美國農業部5、6月份公佈單産創歷史新高這一預測所致。

       的確,美國今年春季的播種非常順利。但即便如此,美國農業部就可以預測玉米産量會超過大豐收的2009年(164蒲式耳)嗎?

      美國農業部每年從5月份起公佈當年種植穀物的産量預測。但直到8月份公佈的數字才是實際進入田間調查生長情況後得出的數字。5~7月的統計都是在辦公室裏絞盡腦汁想出的數字。

       柴田明夫懷疑美國農業部將2011年度結束時還停留在個位數(8.2%)上的庫存率(庫存量佔總需求的比重)一廂情願地恢復到2位數。因為對於美國經濟來説,由於穀物供應緊張而導致物價上漲將帶來負面影響,美國政府希望儘早消除庫存率低這一供應緊張的因素。

       熟悉穀物市場一線的丸紅商事執行董事岡田大介説:「沒有往年的積雪等,在4月份時就感覺今年的氣候很不正常」。即便如此,美國政府仍做出了強勢預測。究其根源,就是隨著生産技術的進步,穀物産量一直在不斷增長,因此對實際産量過於自信。

       自從1996年開始種植基因改造品種以來,大豆、玉米的基因改造種植比例均達到約9成。基因改造品種除抗病蟲害外,産量也比正常品種高出1成以上。另外也不能否認的是此前一直是風調雨順的好年景,認識過於樂觀。

 圖為美國受到旱災的玉米地(reuters-kyodo)
       美國政府抑制食品等的物價高漲的計劃被這場歷史性乾旱所打亂,事態開始趨於惡化。因飼料價格上升而導致收益下降的畜牧業農戶不滿的矛頭,將指向政府推進的以玉米等為原料的生物燃料政策。
 
      美國生産生物乙醇所使用的玉米量在2010年度超過了作為原有需求的畜産飼料用途。美國食品廠商認為,「燃料用途過多,飼料用途不足,從而導致價格暴漲」。

      削減汽油中混入的生物乙醇義務使用量,對於抑制價格暴漲會具備速效性。不過,如果因政策調整及乙醇企業收益下降而導致産量減少,接下來將會影響包括乙醇供應在內的石油市場。

       7月初已經降到1加侖3.3美元左右的美國汽油平均零售價格,目前已經上升到了3.7美元左右。如果該價格接近4美元,便有可能抑制個人消費,導致美國經濟惡化。

      穀物價格暴漲因預測失誤而放大。這或許將成為總統大選迫近的歐巴馬政權所面臨的難題。

(日經新聞編輯委員 志田富雄)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