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資逃離看中國金融改革

2012/12/07


匯豐銀行上海市內分行
        中國新領導層體制已經起航。新書記習近平多次重申隱含推進改革的言論,但並未提出具體計劃。已成為全球第2大經濟體的中國將走向何處?日經中文網將分數次對金融改革、中日關係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報道。

  紛紛撤離的外資金融機構

     在上海外灘附近商業大樓1層開設分支機構的德意志銀行黃浦支行關門了。站在大樓入口處的保安説「半個月前就關了」。銀行的招牌和ATM也都被撤去,營業時的景象已經蕩然無存。

     德意志銀行於今年4月撤出了在華個人業務,關閉黃浦分行就是其中舉措之一。繼2010年底蘇格蘭皇家銀行之後,德意志銀行成為撤出在華個人業務的第2家歐美大型銀行。

     英國匯豐銀行12月5日宣佈將出售所持平安保險集團的15.6%股權。美國獨立投資銀行羅斯資本也關閉了上海事務所。一家日資銀行的高管説:「證券公司會經常來詢問是否購買歐美銀行所持中國金融機構股權?」。

    外資系金融機構在紛紛撤離。中國於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WTO)。當時,全球金融機構預想2010年前後中國資本管制自由化將有進展,商機也將隨之擴大而紛紛前往搶灘。但讓他們大失所望的是中國仍然在原則上禁止貿易行為以外的人民幣交易。人民幣無法進行自由交易,因此拓展融資、外匯和保險等金融業務遇到了障礙。

     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統計,中國外匯市場規模為200億美元(2010年4月的日平均交易額),不及日本的3120億美元和美國的9040億美元,甚至低於在經濟規模上遠遠落後的南韓的440億美元。

     此外,資本管制也阻礙海外資金流入中國股市。今年夏季以來,上海股市跌至2008年雷曼危機後的低迷水準。為吸引外國資金,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郭樹清9月訪問了日美歐等國,推銷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資格。

        QFII是外國投資者可以投資中國股票和債券的認證制度。但日系資産管理公司基金經理表示,「每月只能進行一次解除合約從中國撤走資金的操作,超過5千萬美元的大規模撤資需要提前獲得當局的批准」,操作很不方便。

   對人民幣敬而遠之
   
       因受金融管制束縛,用人民幣進行投資也很困難。不少日本的實業企業都不願意收取人民幣的貿易付款。上海一家日系企業稱要將人民幣兌換為美元匯往日本,這只會增加不必要的成本。

      但中國仍然不放棄資本管制是因為想持續保持出口主導型經濟的增長。如果匯率自由化導致人民幣匯率上升,製造業將蒙受損失。相反,如果匯率下跌資金外流則將打擊金融系統。日本瑞穗實業銀行(中國)有限公司的主任研究員細川美穗子説,「中國的穩定增長需要通過資本管制對金融局勢進行控制」。 

     雖然金融業成為了犧牲品,但中國如願以償保持了經濟增長。渣打銀行預測中國的GDP到2020年將超過美國。中國外匯儲備余額已經超過3萬億美元。銀河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孫建波認為,在外匯儲備具有如此大規模後,應該儘早推進資本交易對外開放,推動出口主導型産業結構實現升級。

      中國人民銀行2月發表了有關資本交易自由化的報告,表示5~10年後(2017~2022年)將允許外國投資者直接進行股票和債券交易,改革速度極其緩慢。在GDP規模逼近全球第一的背景下,如果中國一如既往地實施管制,貨幣和股票本應有的價格和價值將大幅扭曲,並可能導致市場的急劇動盪。無論對中國還是對全球,都將構成風險。

     習近平在4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強調要著力擴大國內需求,促進結構優化,並未提及金融改革。但現在已經到了推進金融市場改革的關鍵時刻。關注日經中文網新浪微網誌

  (土居倫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