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該從稀土和香蕉學到的
2012/12/12
![]() |
圖為中國的稀土礦 |
因為日本和南韓等稀土需求國家逐步推進了「擺脫中國」的戰略。日本轉向美國、加拿大、印度以及越南等地區尋找新的稀土供應來源,促使各地紛紛開發新礦山和重啟老礦山。日本企業豐田通商和雙日參加了據稱稀土儲量居世界第3位的越南西北部的都巴奧稀土礦山的開發,該礦山將於2013年內開始生産。此外,替代性材料的開發以及削減使用量的研究也取得了巨大進展。東芝於今年8月宣佈開發出了完全無需使用鏑的馬達用高鐵濃度釤鈷磁鐵。
想起石油危機
看到這樣的情形想到了上世紀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當時,沙烏地阿拉伯和利比亞等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OAPEC)為了打擊支援以色列的美國與荷蘭,宣佈實施石油全面禁運,同時減少向支援以色列的國家出口石油。對日本原油供應的減少雖然只是暫時的,但日本開始舉全國之力採取行動「擺脫石油」。除了擴大核能和液化天然氣(LNG)的利用、重新評價煤炭價值等舉措之外,日本還大力推進節能戰略。結果,日本的石油消費從停止增長轉為了下降,世界石油需求也出現了增長乏力的態勢。另一方面,産油國則因原油價格上漲而開始積極增産,到1986年上半年,原油價格發生了暴跌,這就是所謂的「逆石油危機」。在那之後截至2003年,原油價格在長達15年的時間裏持續低迷。重新擴大一度減少的需求以及已找到替代物的需求是極為困難的。中國的稀土正在陷入同樣的結局。
![]() |
由於中國不進口,而出口到日本的菲律賓香蕉大降價 |
把經濟手段用在政治將受到打擊
對於中國而言,無論是香蕉還是稀土,都成了解決領土爭端的武器,中國將經濟當做了解決政治和外交問題的手段。這樣的行為是否正當,有不同的意見存在,但重要的問題是最終受到打擊的將是把經濟手段用在政治領域的始作俑者。不僅是引發石油危機的阿拉伯産油國。1973年美國尼克森政權實施了大豆禁運,結果主要大豆進口國日本産生了豆腐和納豆原料不足問題。但是,這促使日本團結一致在巴西進行大豆種植。在那之後,雖然美國解除了禁運,但對日本出口受到限制。而如今美國只能與巴西分享已成為大豆最大進口國的中國市場。美國的禁運成就了巴西。
中國與日本、南韓以及東南亞國家之間的領土爭端雖然存在發展為軍事衝突的風險,但更容易走向經濟戰爭。但發起禁運等經濟戰爭的一方從長期來看將遭受損失,這是事實。中國應該了解這樣的事實。關注日經中文網新浪微網誌
相關報道:中國稀土策略失敗?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