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的兩張面孔
2012/12/20
![]() |
首先,先來聽聽被稱之為日本研究第一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理查德-薩繆爾(Richard J•Samuels)的意見。
安倍的兩張面孔
「安倍有2張面孔。第一張面孔是現實主義者,而另外一副面孔則是堅持保守思想的政治家。最好的情況是,安倍大力突出前者,積極尋求緩和與中國之間的緊張關係。」
安倍在上次就任首相時,取消了參拜靖國神社等行動,極大改善了在小泉執政時惡化的中日關係。華盛頓很多人士希望安倍此次也採取相同的行動。
相反,對美國來説,最糟糕的情況是什麼呢?日美外交相關人士給出的答案是「安倍不斷推出保守色彩濃厚的政策,進而導致中日和日韓關係更加惡化。亞洲緊張局勢加劇」。
意味深長的是,中國也同樣存在這樣的期待和擔憂。
![]() |
這種言論或許存在事先牽制安倍的意圖,但可能還不僅限於此。這種言論借鑒了從中美關係中得出的經驗法則。在保守派總統主政華盛頓期間,中國與美國之間的關係得到了長足發展。其原因在於保守派更有能力排除美國國內的反華論調。
實現1972年中美和解的政治人物正是以反共立場聞名的共和黨總統尼克森。而限制向台灣銷售武器的第3個《中美聯合公報》也只有共和黨的鷹派總統雷根才有能力簽署。
也就是説,安倍有可能適用相同的法則。
儘管如此,中國媒體對「安倍政權」的誕生仍然充滿警戒。在眾議院選舉期間,中國各報紙均對日本的選戰進行了大篇幅的詳細報道。
看安倍的兩張面孔
當然,亞洲各國的看法並非完全一致。例如,印度專家的看法就與眾不同。印度的國際政治學家穆罕默德·巴德拉魯·阿拉姆(音譯)博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針對安倍作出了如下分析。
「站在印度的立場上來看,最好的情況是安倍積極展開外交行動,加強與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之間的合作。這樣一來,中國就不得不審慎面對日本,進而可能採取合作的姿態。相反,最糟糕的情況是,日本國力日漸衰落,而中國的影響力明顯增強。如果出現這樣的事態,亞洲可能面臨動盪。」
印度與中國接壤,過去曾經與中國發生戰爭,對於中國的崛起,印度在內心裏抱有擔憂。因此,印度希望日本積極參與亞洲地區的外交與安全保障事務,並對中國施加壓力。
由於各國的國家利益和戰略觀點不同,各國對於安倍的期待和擔憂也大相徑庭。不過,有一個問題,大部分國家的觀點完全一致。那就是都希望日本建立穩定的政權。
「在與日本打交道時,最讓人頭痛的是,日本首相經常更換。」
「由於日本每年都更換首相,首腦之間難以進行深入交流。因此,無法與日本建立穩固的關係。」
各國的資深外交官異口同聲地如此表示。安倍能否為「短命首相」時代劃上句號?關注日經中文網新浪微網誌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秋田浩之
相關報道:
安倍,人未上任外交先行
安倍:現在不是能訪問中國的狀況
安倍能否再「破冰」?
好文重讀:
日本的領導人和中國的領導人
安倍到底是個什麼人?
日本原首相安倍:日中要脫離友好第一主義
安倍繼續打「模糊戰術」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