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兩國對立正在走向長期化。不過兩國的博弈也並非首次。2005年日本申請加入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小泉參拜靖國神社引發了中國的反日遊行、2010年發生了東海撞船事件……。中國方面每次都會對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進行口誅筆伐,而日本則總在中國的「愛國主義教育」中尋找原因,結果導致討論總是無果而終。中日兩國的研究者指出,兩國之間的歷史性誤解阻礙了對話的展開。日經中文網將分三次刊登導致兩國相互懷疑不斷加深的3大法則。
誤解之一: 對「中日友好」的誤解
 |
東洋學園大學教授 朱建榮 |
今年11月,「日本華人教授會議第9次研討會」在東京大學校園舉行。中國駐日大使程永華出席了會議。在沉重的氣氛中,當時的教授會議代表、東洋學園大學教授朱建榮呼籲:「要採取顧全大局的行動」,呼籲兩國繼續推進學術會議等民間交流。
另一方面,日本方面參加討論的日本中央大學教授服部健治則斷言,「出於愛好推進‘日中友好’的時代已經終結」。根據同時兼任日中協會常務理事的服部教授的看法,應該聽任經濟實現自然交流,僅僅倡導「日中友好」已經難以解決任何問題。
中國和日本原來的關係是否非常和睦呢?有觀點將兩國的交流稱為「中日友好的二千年」。但是,緊張和警惕得到化解的時期似乎並沒有那麼長久。
 |
早稻田大學教授 劉傑 |
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劉傑以嚴苛的觀點分析稱,「即使考察從江戶時代(1603~1867)到今日的約400年歷史,在和平且對等的狀態下進行大規模交流的時期也不過是1972年中日邦交恢復以來的二十多年。劉傑教授説:「德川幕府實行鎖國政策,而中國的清王朝也實行海禁,因此兩國交流受到限制。到了近代,兩國一直處在戰爭、不平等條約以及未建交的狀態下。兩國並未找到和睦相處的方式。」
京都府立大學的岡本隆司副教授表示,「中國反日的源頭可以追溯到15世紀(明代)對‘倭寇’的打擊。在中國,‘愛國=反日’這一觀點在近代史上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
京都府立大學副教授岡本隆司 |
岡本副教授關注的是「1905年」這個年份。作為日俄戰爭的結果,中國赴日本留學人數出現了增加,在清朝政府內部,近代的「國家」概念得到了確立。此外,日本繼承了以俄羅斯為代表的歐美列強的在華權利,結果導致中國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興起。岡本分析稱,「在這一時期,領土、主權、反日以及抵制等等概念在中國得到了廣泛傳播」。
當時的局面是日本越是固執地謀求在中國搶佔權利、試圖擴大在華勢力,遭到的反對就越巨大。「從歷史上來看,反日和遊行很容易結合到一起」(岡本副教授)。「對於日中關係,需要平心靜氣地以長遠眼光看待」。
(未完待續)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電子整理部 松本治人
中日三大誤解之二:受害者意識
中日三大誤解之三:對「中國膨脹」的誤解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