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三大誤解之二:受害者意識

2012/12/24


      中日兩國對立正在走向長期化,不過兩國的博弈也並非首次。2005年日本申請加入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小泉參拜靖國神社引發了中國的反日遊行、2010年發生了東海撞船事件……,中國方面每次都會對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進行口誅筆伐,而日本則總在中國的「愛國主義教育」中尋找原因,結果導致討論總是無果而終。中日兩國的研究者指出,兩國之間的歷史性誤解阻礙了對話的展開。日經中文網分三次刊登導致兩國相互懷疑不斷加深的3大誤解。

誤解之二: 對「受害者」的誤解

  目前已經出現從近代史上尋找中日和解啟示的動向。東洋學園大學教授朱建榮在《中國外交》(由日本PHP研究所出版)一書中表示,「中國的近代史觀充滿了一種受害者意識」。該書吸收了北京大學等來自中國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朱建榮教授認為「盲目自信的清朝對國際社會的無知招來了歐洲各國的侵略」。

 
 東洋學園大學教授 朱建榮
  日本曾經侵略中國,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但是朱建榮教授認為「如果中國力爭成為負責任的大國,就有必要擺脫曾經遭到侵略帶來的屈辱感」,強調中國自身應該反躬自省,在此基礎上構建21世紀的國際立足點。

  朱建榮認為中國人的對外懷疑心理、受害者意識以及重視強權政治等想法「反過來招致了日本和其他國家對中國的誤解」。

 為了將民眾的目光從內部混亂上引開而煽動排外的民族主義、沉迷于中華思想、不了解國際社會的準則等觀念是完全錯誤的。

  朱建榮教授表示,最近10年來,中國的知識分子面臨的氛圍一直在改變。「在上海的大學等地方,已經可以比較自由地進行研究」。既然如此,「認為日本首相野田佳彥與石原慎太郎進行了私下勾結,為推進釣魚島所謂國有化上演了一齣鬧劇的人還是不少」。朱教授認為「如果一味地將中日兩國關係定位為侵略者與被害者的關係,相互理解就難有進展」。

  中日雙方的資訊鴻溝似乎也非常巨大。《周作人傳》(由Minerva書房出版)的作者、東京工業大學教授劉岸偉認為「中國人普遍不了解日本的ODA(政府開發援助)使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巨大進展。而日本人也普遍不知道即使在今天,日本軍隊遺留的炸彈仍在導致人員傷亡」。

  作為著名的知日派文人,周作人曾經生活在清朝、中華民國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這3個時代,在一個時期還曾經被稱為「漢奸」。 劉岸偉教授説:「‘漢奸’這一説法在現代中國仍未消失。根據一個人對日本的態度,就可能被稱為漢奸」。

 
 早稻田大學教授 劉傑
  早稻田大學教授劉傑曾經在日本外務省發行的《外交》雜誌以及《現代思想》(青土社發行)發表文章,認為「日本的言論總是盯著不斷崛起的中國,而中國則以過去的歷史譴責日本。這樣下去,討論必然會南轅北轍」,指出了兩國在面對對方時的觀念分歧。

  劉傑教授於今年夏季從越南邀請了研究人員,就歷史認識問題進行了討論。「在越南的歷史教科書中,對越南如何與中國的侵略進行戰鬥的描述是主要內容」。劉傑教授的結論是「在亞洲,誰都是侵略者,同時又是被害者」。劉傑教授認為「要深化歷史認識,需要亞洲地區整體努力」。 (未完待續)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電子整理部 松本治人

     中日三大誤解之一:對「中日友好」的誤解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