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日本的三大誤解之三

2012/12/25


      中日兩國對立正在走向長期化,不過兩國的博弈也並非首次。2005年日本申請加入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小泉參拜靖國神社引發了中國的反日遊行、2010年發生了東海撞船事件……,中國方面每次都會對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進行口誅筆伐,而日本則總在中國的「愛國主義教育」中尋找原因,結果導致討論總是無果而終。中日兩國的研究者指出,兩國之間的歷史性誤解阻礙了對話的展開。日經中文網分三次刊登導致兩國相互懷疑不斷加深的3大誤解。

誤解之三: 對「中國膨脹」的誤解

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劉建輝
    「僅僅站在兩國的角度看待中日關係,是産生誤解的根源」,《日中二百年》(由武田蘭登書屋日本公司出版)的作者、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劉建輝這樣認為。

  如果從1900年代至今的100年來看,中日歷史的主要內容就是戰爭與侵略、抵抗與反擊。劉建輝教授認為「如果從200年的長度來看,可以看到兩國如何應對西化潮流以及相互借鑒的歷史」。

  19世紀,在上海等地發行的漢譯西方書籍就開始進入日本長崎,並在德川幕府末期(1854~1867年)的日本得到了流通。20世紀初,中國知識階層對中國的認識則原封不動照搬和反映了日本對中國的看法。谷崎潤一郎和橫光利一等日本小説家在反日運動最高潮時期訪問了中國,並發表了文學評價很高的隨筆和小説。

  劉建輝副教授認為:「中國很大,各個地區都不盡相同」,「中國各地對日本的態度也存在不同。雖然受戰爭傷害嚴重的地區反日情緒更加強烈,但自己出生的遼寧省卻並非如此」,「在日本一般認為中國團結一致擴大對世界的影響力,而這種看法與實際情況有很大不同。」

東京大學副教授吉澤誠一郎
  《清朝與近代世界》(岩波書店出版)的作者、東京大學的吉澤誠一郎副教授認為,「9月的反日遊行與1919年的五四運動具有諸多共同點」。五四運動爆發時,也發生了反日遊行以及抵制日貨運動,被認為是親日派官員的住宅遭到焚燒。據説當時日本駐華公使在向日本外務省提交的報告中,對中國政府的危機管理能力的欠缺表示了憤怒。吉澤副教授認為,「有一種觀點在中國根深蒂固,那就是當政治和法律都無法實現正義時,集體性的直接行動是正當的」。

  據吉澤副教授介紹,保留下來的文獻顯示,當時也有知識分子主張「應該按照法律處置暴動參與者」。吉澤副教授認為在今年9月反日遊行中「對暴力行為持否定態度的意見在網路也時有所見。這與當時的社會氛圍非常相似」。

 很多學者認為今日的中國社會並非像以往所描述的那樣只有一個思想。在中國官員、精英階層、意見領袖、知識分子、學生以及普通民眾之間,對日本的看法差異可能會擴大。

  目前日系汽車工廠和大型超市已經在中國恢復營業。以經濟關係為中心,兩國關係可能將逐漸恢復到今年夏季以前的局面。

東京大學副教授川島真
 但是,東京大學的川島真副教授警告稱:「過去的日中戰爭都發生在兩國經濟關係最為緊密的時期」,「當時無需護照即可往來於日中之間」。

 還有觀點認為日本對華投資和對華出口增大,就會發生反日遊行。川島副教授強調在處理兩國關係時,需要考慮到2020年乃至2030年的雙方國力與國際關係。要將目光投向因階層和地區不同而具有不同屬性的中國社會。「不僅與中國政府,還應該注意到中國國內的多樣性,與各種社會組織均構建密切的關係」。

  中國和日本的地理位置不會改變。東亞地區今後需要承擔作為世界經濟增長中心之一的責任。各國都需要與鄰國冷靜地相處,不應為誤解和不確定的資訊等所左右。今後,仍然需要從歷史中吸取教訓。  (全文完)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電子整理部 松本治人

     中日三大誤解之一:對「中日友好」的誤解

     中日三大誤解之二:受害者意識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