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新領導人都面臨同樣的課題?

2012/12/26


      日經中文網 後藤卓彥:日本自民黨總裁安倍晉三將於12月26日成為首相,安倍新政權的最優先課題就是「經濟增長」。已經率先起步的中國習近平新領導體制肩負著到2020年使經濟規模和收入與2010年相比實現倍增的任務,在12月15~16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了經濟工作基本方針。增長7%的中國與增長1%的日本儘管各有不同,但對兩國新任領導人的經濟政策做一對比就會發現雙方都面臨著共同的課題。

      在自民黨以壓倒性優勢贏得眾院選舉後,日本股市開始上漲。日經平均股價12月19日時隔8個月重返1萬日元大關。在輿論調查傳出「自民黨優勢」的消息後就開始一路上漲,選舉結果出來後上漲勢頭依舊不減。因為市場對安倍新政權「增長優先」路線的期待又進一步提高。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以大企業經營者為對象進行了緊急輿論調查,作為新一屆政府應解決的經濟課題,「實施成長戰略」位列榜首。安倍在當選後無論是發言還是活動,和外交有關的部分極少,幾乎全都跟經濟政策有關。中國儘管正密切關注著安倍的鷹派外交路線,但對安倍政權而言最關心的仍是經濟。

       安倍要求儘快實施強有力的金融寬鬆,呼籲日本央行與政府締結政策協定。併為進一步擴大2012年度內的支出、確保10萬億規模的補充預算而開始行動。如果在中國的話,可以按照政府的要求,由銀行擴大融資,但日本卻不一樣,民間銀行只是政府的夥伴。面對這一狀況,政府只好向央行施加壓力,要求向銀行注資。在當選之後,對財政和金融政策實行總動員的姿態變得更加明顯。

      與此同時,中國的新體制已經率先起步。在習近平總書記領導下召開的首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儘管在用詞上不同於以往的「較快發展」,但既然提出了「收入倍增」,就得提升經濟增長率,因此依舊面臨著如何維持高速增長的課題。

      中國會出台怎樣的增長戰略?作為經濟運作的基本方針,提出了「穩健的金融政策」,對於進一步的金融寬鬆持慎重態度。也許是擔心房地産泡沫和嚴重的地方債務問題。但還是明確提出「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看來將會繼續積極開展公共投資。事實上,今年下半年出現的鐵路部門等公共投資增加是公認的顯示中國經濟觸底反彈的風向標。

      當然也不能完全依賴公共投資。投資主導的增長將會導致産能過剩等嚴重偏差,這在中國國內也有很多的批評,在這裡就不詳細論述了,但正是由於這一問題,在此次經濟工作會議的公告中特意強調了「有品質,有效率」增長的必要性。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在亞洲金融危機前就已經道破了該地區的經濟屬於「投入依賴型成長」,伴隨著生産率的提高,資本和勞動力投入成為原動力,中國領導層已經充分認識到當務之急就是擺脫這一增長模式。但現在並沒有具體的「有品質,有效率」道路。在經濟工作會議的公告中儘管提出了「要增加並引導好民間投資」、「注重發揮企業家才能,加快科技創新」等方針,但並未明確指出在哪些領域如何實現這一目標。

        關於傳統的投入依賴型增長,日本馬上就要走到盡頭了。勞動力方面自不用説,在經常收支也大幅減少的現在,通過發行國債來填補財政赤字缺口的局面不知要持續到何時。現在即便經濟增長率提高上來,也仍會給下一代留下鉅額虧空,日本年輕一代也許得加強儲蓄減少消費了。作為成長戰略,自民黨提出了在10年裏投資200萬億日元的防災建設計劃,但許多人對此産生警惕,日本經濟研究中心研究顧問小峰隆夫説:「看來又想實現公共投資依賴型的增長」。

        但不能總是通過公共基礎設施投資牽引經濟,需要找到能夠發揮民間企業最大活力的辦法。正因為如此,自民黨才在政權公約中針對經濟增長提出了「大膽寬鬆」。「總方針」雖然如此,但並沒有提及具體。

       中國正在摸索如何擺脫投入依賴型增長,而日本卻迫不及待地想通過投入來恢復增長,並且還不清楚隨後怎樣做到持續增長。儘管存在階段性差異,但面臨的困擾卻是相同的。

        在經濟擺脫了最難熬時期後如何實現可持續增長?在少子老齡化導致勞動力人口減少、進入財政緊張時代後該採取怎樣的成長戰略?中國與日本的新領導人在舉行首腦會談時應該就這些問題坦率地交換意見。認識到共同面臨著重要課題,或許能加深領導人之間的個人共識。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