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籍制度考驗中國新領導層

2012/12/27


    中國已經展現出積極致力於擴大內需的姿態。在確定2013年經濟政策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新領導層大力強調了將經濟結構從公共投資主導向內需主導轉型的必要性。而「推進城市化」則被中國新領導層定位為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但是,這執行起來並不容易。但面臨著改革自毛澤東時代起推行的戶籍制度等問題,中國進一步實現增長的道路並不平坦……

   未來幾十年最大的發展潛力

  在12月15~16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中國新領導層確定了包括持續促進經濟發展和解決農業問題等在內的6個基本方針。其中5個方針與去年相同。而新提出的是推進城市化。有分析認為,這是指要降低人口從中國農村地區向城市地區轉移的阻礙。

 kyodo
  「未來幾十年最大的發展潛力在城鎮化」,11月28日中國現任副總理李克強在會見世界銀行行長金墉時如此斷言。由此可見,中國新領導層對以城市化為動力的增長模式寄予了厚望。

  城市化為何迅速成為了擴大內需的有力武器?答案是這將帶來巨大的經濟效應。

  據上海證券於12月14日發佈的報告顯示,如果城市化率每年提高1%,將帶來7萬億元的需求。根據簡單計算,城市化率只要提高10%,就將創造70萬億元的需求。而中國2011年的名義GDP總額僅為47萬億元,由此可見城市化帶來的經濟效應有多巨大。

  同時,中國的城市化率截至2011年底僅為51.27%。據聯合國數據顯示,日本的城市化率為91%,而美國為82%,均大幅高於中國。這意味著,中國提高城市化率的潛在空間非常巨大。

  由於雷曼危機後推出的4萬億元經濟刺激政策,中國出現了産能過剩和房地産泡沫等後遺症,而依賴基礎設施投資的增長模式的弊端也顯露無疑。另一方面,由於受人工費和人民幣升值的影響,出口主導型增長也開始難以為繼。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剩下的選擇就是通過推進城市化來擴大內需。

 但是,推進城市化的阻礙依然很大。而最大的障礙就是戶籍制度改革。在中國,按照以出生地確定戶籍的制度,大體分為農村戶籍和城市戶籍。農村出身者即使遷到城市,也仍然是農村戶籍。而在醫療、教育和養老金等等公共服務方面,城市戶籍擁有者被優待,因此,僅僅因為出生地在農村,就會在社會福利方面遭受不公平。

  「將加快戶籍制度改革」,主管經濟政策發改委主任張平于18日如此強調。這意味著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新領導層的意志已經開始在政策制定層面得到落實。

  此外,中國地方也出現了改革的跡象。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于同一天宣佈,將把以往劃分為農村和城市的戶籍制度合二為一。而獲得新戶籍的條件是在城市購買住房、在市內工作4年以上、同時繳納社會保險費3年以上。

一直被推遲的改革

  中國自建國以來一直沒有調整過戶籍制度。在防止人口迅速流入城市的名義下,改革一直被推遲。有分析認為改革需要交通和住房等規模龐大的基礎設施投資,不但財政負擔將加重,還會影響到城市居民的一部分既得利益,因此在北京市和上海市等大城市廢除戶籍制度並非易事。

  向內需主導型經濟轉型是自以胡錦濤為首的前領導層時代以來的重要課題,但結果卻未能取得進展。中國的GDP增長率已經出現環比復甦跡象。習近平總書記能否排除既得利益集團的阻礙、大力推進戶籍改革?引導經濟走上穩定增長軌道,新領導層的執行能力將接受考驗。

(土居倫之 上海)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