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履歷書——李文祥(15)陳如竹從協成昌獨立

2021/07/21


      之前我們回顧了協成昌集團從初創期到勃興期的發展歷程。可能讀者們已經注意到了,我們在涉足新業務,或者與新夥伴開展合作時,就像「細胞分裂」一樣,接二連三地成立了新企業。這就是目前集團旗下企業增加到300多家的原因。

    

      為什麼要採取這樣的戰略呢?這要從我的舅舅陳如竹説起。他從協成昌獨立出來之後,只用一代人的時間就成立了生産纖維、服裝、樹脂零部件等的泰國屈指可數的出口企業集團「協聯集團(Saha-Union Group)」。

   

      陳如竹是母親的弟弟,比她小18歲,雖説是舅舅,但只比我大5歲。他的學歷只是舊制中學畢業,卻成了産業資本家的先驅,因此有人把他稱為「泰國的松下幸之助」。

   

     1952年父親把雜貨商店「協成昌」改為企業性質的「協成昌」時,陳如竹進入公司工作。前文已經提到過,他是第1代駐日人員,回國後以22歲的弱冠年紀被提拔為第二號人物。

    

      原因不僅僅因為他是我們家的親戚。父親認為,做消費品生意,對時代潮流敏感且思維靈活的年輕力量不可或缺。他對陳如竹極為信賴。我總是被要求「各方面都要向他學習」,去大阪上任之前,我一直是陳如竹的直屬部下。

     

    陳如竹既懂時尚又會英語,新業務的創意源源不斷。他是以幾年後世界會發生什麼變化的視角來工作。近距離接觸就會發現,他是一個很不一般的存在。

    

「協聯集團」創始人陳如竹是母親的弟弟

 

     陳如竹一手負責初期的主力商品YKK拉鏈的進口和銷售。後來,YKK跟我們提出想在泰國建設工廠。陳如竹迫切希望從協成昌獨立出來,自己創業。父親很支援他的想法。1962年陳如竹與YKK成立了合資企業。父親也以個人名義出資,並擔任董事。當時我剛從大阪回來,YKK的生意沒了,協成昌的銷售額減少一半。雖然我覺得非常可惜,但父親並不介意。

    

      最初生産技術都依賴日本,産品的品牌也是YKK。但後來同樣的産品被冠以「Venus」的自有品牌,開始同時銷售。陳如竹和YKK的矛盾加深,最終於1982年解除了合資關係。

    

      除了拉鏈之外,陳如竹還涉足了紡織等領域,好幾家企業以合資方式起步,後來轉為獨立經營。合資企業只能在泰國銷售産品,因為有可能與合資對象産生競爭,出口受到限制。對於一直關注世界市場的陳如竹來説,在獲得技術經驗之後解除合資關係的做法也許很合理。

     

      但陳如竹的想法與父親和我不同,我們的想法是希望與合資夥伴共存共榮,長久合作。他與YKK發生矛盾,正值我們決心與獅王合作生産牙膏和洗衣粉之時。日本企業認為陳如竹還是協成昌的人。如果與獅王相處不好,協成昌的信用就會進一步受損。當時,「絕不允許失敗」的壓力非常大。

     

     陳如竹1972年成立了控股企業「協聯」。父親應邀擔任董事長,時間一直持續到1984年,但並未插手經營。在我接手經營協成昌之後,兩個集團幾乎再也沒有人員和業務方面的合作。

    

      他是他,我是我。因為是親戚關係,我和陳如竹每年都會有幾次私下見面的機會,但我們儘量不提工作上的事情。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