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共産主義者閻學通:敢於主張的外交
2013/01/16
![]() |
被稱為中國「新共産主義者」的閻學通教授的講義(12年12月) |
閻學通教授是清華大學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的院長。人們稱其為中國的「新共産主義者(neocomms)」。新保守主義者(neocons)在美國布希前政權中主導了對伊拉克戰爭,因此模倣這個説法,將其稱為「新共産主義者」。閻學通教授始終擁護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立場,雖然閻學通並非中國領導層的直接外交顧問,但卻是對外強硬派的代表性學者,還曾經與2011年訪華的美國副總統拜登進行過會談。美國雜誌《外交政策》在2008年將閻學通選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00名公共知識分子」。
在每週二的晚上7點20分,都會有600名學生聚集到位於清華大學的一角的禮堂。這時的禮堂總是座無虛席,甚至有些學生靠在牆上站著聽課。身穿軍裝的年輕人也不在少數,也許是和軍隊的大學簽有學生交流協議。
「首先談談日本大選的話題」,在完全佔滿整個講臺的大螢幕上,顯示了安倍晉三、石原慎太郎以及野田佳彥3人的姓名和選舉前的支持率。「安倍是親華還是反華?這只是表面。大家需要關注的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執政黨獲得了眾議院3分之2以上的議席,今後是否會修改憲法。日本是否將再次走向軍事大國?大家要關注這點」。在競選綱領中,安倍曾經提出要修改憲法和將自衛隊升格為國防軍。此時,禮堂裏非常安靜。
話題接著轉向了巴勒斯坦。去年11月底,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將巴勒斯坦的地位升格為「國家」的決議。此時螢幕上顯示的是「138票贊成,9票反對,41票棄權」。閻學通教授問:「中國和日本為什麼都投了贊成票,都選擇支援巴勒斯坦?」日本原油進口的大部分依賴中東的波斯灣地區,因此在傳統上一直與阿拉伯各國保持了良好關係。但是,閻學通教授補充了一個獨特的解釋:「日本如果將20多個阿拉伯國家變為敵人,如果有朝一日有有關釣魚島問題的決議時,恐將遭到報復。因此,日本選擇了支援巴勒斯坦,不惜採取與投反對票的美國不同的行動」。
閻學通教授指出今後在所有的國際會議上,都將出現同樣的中日博弈,中國對此不能放鬆警惕。但同時,閻學通教授認為還中國隨便支援巴勒斯坦也存在風險。「巴勒斯坦已經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其策略是從聯合國的週邊組織開始加入,然後逐步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可,而這與台灣如出一轍」。閻學通強調將台灣視為本國一部分的中國對此必須加以警惕。
![]() |
被稱為中國「新共産主義者」的閻學通教授 |
美國大使館的人員也前來聽課,並作筆記。他們為什麼關注閻學通教授?閻學通一直在倡導「積極外交」。中國目前正在擴大在南海和東海的活動,而閻學通教授認為中國需要開展進一步在國際社會上發出聲音的外交。
中國過去的領導人鄧小平曾因1989年事件而遭到全世界的指責,而中國在國際社會上也遭到了孤立。當時,據稱鄧小平召集高官説了這樣的話——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沈著應付、韜光養晦、有所作為。自那以來,這成為了中國外交的基本方針,尤其是「韜光養晦」更是外交政策的代名詞。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延續這一原則,倡導構建「和諧世界」。不過,近年來,中國與周邊國家發生了摩擦。
中國的立場正在改變。在胡錦濤成為共産黨領導人的2002年,中國的國內生産總值(GDP)居世界第6位,而國防經費居世界第5位。如今均躍居第2位。閻學通教授明確表示鄧小平提出的「韜光養晦」路線已經不再適合當今時代。
但是,「敢於發表主張的外交」未必意味著與美國以及國際社會産生對立。東京華僑總會副會長陳慶民表示,「中美關係的主旋律是合作,對立只能發生在這個大框架下」,認為「習總書記的外交重心必然是構建良好的對美關係,而對日關係應該在這個框架下展開」。
閻學通教授曾經點評過的安倍成為了日本首相。在北京的中國和南韓外交官們似乎都滿懷不解:「對日本很失望。為什麼日本民眾選擇了對外強硬派?」。在政權過渡期,外交官們都會非常敏感。強硬的言論容易受到關注,但冷靜地看清大局也將非常必要。
(編者注:本文中閻學通教授的發言均由日語稿件翻譯而來)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中國總局 森安健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