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倒的印度大象(下)

2013/02/08


        爭奪最後一塊蛋糕——這句話很好地概括了印度新年後日趨白熱化的政策爭論。

 
       「會導致景氣進一步惡化」,「堅決反對」。急於削減財政赤字的印度政府決定向政治影響力強大的富裕階層的鉅額資産開刀,考慮恢復廢止28年之久的遺産稅。對此,印度産業聯盟(CII)等經濟團體激烈反對。

       「中産階層將不斷壯大」的神話已經開始動搖,企業的市場戰略陷入混亂。而富裕階層正逐漸成為産業界的生命線。

    富裕階層成為生命線

       一度被譽為全新業務模式的廉價小型車「Nano」成了塔塔汽車的滑鐵盧。在面向中産階層的Nano表現低迷的同時,其子公司的英國高端車銷量卻同比增長了32%。一家調查公司分析稱,家電方面「消費增長的也只有富裕階層」。如果富裕階層為逃避重稅,將資産轉移到國外,將失去最後的搖錢樹。

       日用品業務也出現變化。1月22日,英荷聯合利華的印度子公司在去年10~12月的財報發佈會上強調「利潤率提高了」。其在印度國內銷量僅同比增長5%,增幅是3年來新低,同時原材料價格也在持續上漲,但在這種背景下利潤率之所以還能提高,依靠的就是漲價。部分洗髮精提價50%,洗面乳提價14%,實現了印度市場增收15%。就算是冒著失去中低收入消費者的風險,也要實現持續增長。

        然而,印度家庭的收入分佈呈金字塔型。商品價格越高銷售對象就越少。雖然純資産超過4億日元的8萬戶超級富豪的資産佔印度家庭總資産的40%,但戶數僅佔0.03%,過度依賴富裕階層這棵最後的搖錢樹,很可能會導致業務前途越來越窄。

        去年秋季,裝卸煤炭和鐵礦石的印度東海岸最大的産業港塔姆拉港口將出售的消息沸沸颺颺。「本人將撤出塔姆拉。時間是3月之前」,該港口控股人之一、印度最大建築商拿丁集團公司(Larsen & Toubro Limited)董事長奈克在投資者説明會這樣説。

   壓縮資産以尋求活路

 
       基礎設施和鋼鐵相關企業等「重厚長」大型産業也受內需低迷影響而不得不到處融資。債務償還期限可延長的企業重建制度的適用件數在2012年10~12月為35件,金額約為2500億盧比(約合人民幣292億),件數和金額均創歷史新高。

       企業今後該如何應對?有的企業「希望增加對孟加拉和非洲的出口」(印度第3大商用車廠商阿斯霍克雷蘭德),有的企業開始探索「印度+1」戰略。不過打算克服困難、堅持到底的外國企業也不在少數。例如,通用汽車(GM)開始著手進行生産調整,全球知名酒店集團法國雅高酒店將低價連鎖酒店「F1」的6成固定資産出售給投資公司,以實現資産輕量化。

       在1月24日,在瑞士召開的2013年世界經濟論壇年會(達沃斯會議)上,印度城市發展部長卡邁勒•納特(Kamal Nath)對企業家的不滿進行了反駁,稱「外資企業對印度期待過高了,利潤稍微下滑便怨聲載道」。

      雖然目前印度經濟增長率只有5%左右,但也不可能回到3~4%增長速度的90年代之前了。企業需要降低風險,等待經濟復甦,並制定可行的中長期戰略。

(黑沼勇史 孟買)

   病倒的印度大象(上)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