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市場將大變,日本怎麼辦?

2022/04/06


       松尾博文:2011年9月,俄羅斯總理普丁(現為總統)按下了將該國國産天然氣通過長達1200公里的海底管線輸送到德國的「北溪」項目的啟動按鈕。

    

       在2個月後,在德國東北部盧布明(Lubmin)的完工儀式上,德國總理梅克爾面對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和歐盟(EU)的相關人士等表示:「將成為歐洲和俄羅斯的可信賴的合作關係的基礎」。但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將這種信賴完全打碎。

    

德國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加深(俄羅斯總統普丁和德國總理梅克爾2021年8月在莫斯科會談,Reuters)

 

       歐洲2020年經由管線從俄羅斯進口的天然氣達到1677億立方米,比2011年增加19.3%。其中,德國的進口量在同一期間增加83%,對俄依存度超過5成。

 

    蘇聯時代也沒有停止天然氣對出口

 

      為何歐洲持續提高對俄羅斯的依存呢?日本東京燃氣的前副會長村木茂指出,「不管是蘇聯時代還是演變為俄羅斯之後,都沒有停止天然氣對歐出口」。

 

      德國開始從蘇聯進口天然氣是在1973年。那是美蘇冷戰下的短暫的緊張關係緩和時期。有觀點認為就算存在體制差異,只要鋪設管線,雙方就會控制毀滅性的行動,反而有助於穩定。

 

 

       對此,1981年上台的美國雷根政府警告稱,「管線將是蘇聯擴大影響力的武器」。但是,在蘇聯解體的混亂期,天然氣運輸也並未停止。與烏克蘭之間圍繞天然氣供應的對立浮出水面,是在演變為俄羅斯之後。約半個世紀的供應淡化了擔憂。

 

       尋求恢復蘇聯榮光的普丁總統的毀滅性行動破壞了建立在危險均衡之上的相互依存關係。只要普丁體制仍在維持,或許就不會恢復如初。

   

        在日本也有相同的討論。在位於北海道以北的薩哈林島的海域,沉睡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日本從二戰前開始就為加以利用而展開探索。

   

       參加石油天然氣開發項目「薩哈林1號」的日本方面企業的前身由政府和民間企業合作成立,是在蘇聯時代的1974年。與上年石油危機促使日本不得不擺脫對中東依存的局面不無關係。不過,蘇聯是北方的威脅。是否可以依賴「紅色的天然氣」?表示警惕的聲音也不在少數。

 

   「俄烏衝突後」面臨脫鉤和重組

    

       東京燃氣的前副會長村木茂的話正好是對上述問題的回答。曾是原料採購負責人的村木與俄羅斯的薩哈林州政府、英荷殼牌石油(現為英國殼牌石油公司)、三井物産和三菱商事的開發項目「薩哈林2號」不斷推進談判,東京燃氣於2003年5月單獨簽署了液化天然氣(LNG)進口的基本協議。其他電力和天然氣公司也追隨,俄羅斯産如今佔到日本需求整體的約1成。

   

      俄烏衝突後的能源市場將面臨脫鉤和重組。

    

       俄羅斯是世界屈指可數的石油天然氣生産國。世界上沒有國家能代替俄羅斯。難以迅速擺脫俄羅斯。但是,歐盟(EU)提出了到2027年停止對俄羅斯依存的方針。日本將為9年後到來的薩哈林2號的合同更新而感到頭疼。

     


   

       在這期間,生産頁岩油氣的美國將作為取代俄羅斯的對歐洲供應國,提高存在感,而失去出口目的地的俄羅斯為了國家存續,將向中國和印度出售。能源供應的重組將擴大美歐日和中俄的脫鉤。

     

       美國研究學者丹尼爾·尤金在近著《新版圖:能源、氣候和國家衝突》(the New Map: Energy,Climate and the Clash of Nations)一書中指出,歐洲不斷擴大遍佈成員國各處的管線網,具有在區域內形成天然氣的單一市場、促進擺脫煤炭等去碳化等2個意圖。提高透明性、促進競爭的前提是賣方和買方的關係,也就是市場決定的價格。

   

    比歐洲更加脆弱的日本

 

       天然氣的市場商品化的嘗試還波及亞洲,分割開的歐美亞洲的天然氣市場不斷邁向一體化。但是,在俄烏衝突後,美歐轉為將俄羅斯剔除出能源貿易和國際性的資金結算網。能源加強戰略物資的色彩,不僅是效率性,穩定確保和抵禦地緣政治風險預計將成為國家的重大關切。

 

       日本能源經濟研究所理事長寺澤達也指出,「二戰後世界追求自由貿易,日本也將其作為經濟發展的基礎。但是,美國前總統川普彰顯經濟安全保障,歐盟以地球環境問題為由,決定引進事實上的關稅等,原則開始瓦解。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為契機,能源貿易的重組將進一步加快脫鉤」。

   

       烏克蘭危機給全球化帶來決定性的一擊。日本應如何應對不斷脫鉤的世界?不容忘記的是,「能源依賴海外的日本是能源安全保障比歐洲更加脆弱的國家」(日本能源經濟研究所理事長寺澤達也)。

    

       3月22日日本關東圈發生電力供不應求之際,上午時段接受國家節電要求的是被視為必要的電力的3分之1。顯示供應充裕度的電力預備率不斷喪失。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發出警報要求節電,但為時已晚,這個問題非同小可。同時,日本政府和國民是否存在能源供應不會中斷這種「麻痹大意」?普丁帶來的意外將迫使日本調整能源戰略。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松尾博文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