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政治家安倍是這樣處理對中韓關係的
2022/07/11
峯岸博:7月8日去世的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無疑構建了一個時代的政治體系。「安倍時代」究竟象徵著什麼樣的日本政治呢?
安倍在擔任自民黨年輕議員時,曾反對在眾議院中引入小選舉區制。原因是他認為,這種制度不僅會導致選民的選擇範圍縮小,而且還會奪走在中選舉區制下不斷擴大的黨內進行活躍政策辯論的機會,從而造成政治僵化。
![]() |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資料圖) |
時過境遷,就任首相後,最巧妙地利用小選舉區制特點的也是安倍,這一特點就是爭奪黨總裁職位的派系衰退,權力更容易集中於一把手。
小泉純一郎同樣對小選舉區制提出過強烈異議,當時身為官房副長官和自民黨幹事長的安倍親眼目睹了小泉最大限度地利用這一制度的過程。
安倍的兩張牌
另一點,安倍從年輕時就致力於朝鮮綁架日本人問題,作為安全保障政策的評論者而備受世人關注。作為「保守」政治家提出的主張和政策,一舉將其推上了首相候選人的位置。
小選舉區制,以及首相官邸主導的內政基礎的穩定和作為保守政治家的存在感——這成了安倍展開首腦外交的強有力的兩張牌。
安倍將日美關係放在最優先位置。他與美國前總統川普等美歐首腦建立的個人信賴關係備受關注,但其真正的價值在對華等亞洲外交中才得到充分體現。
2006年,第1屆安倍政權上台,提出的目標是「擺脫戰後政體」、「建設美麗國家」,安倍上任後首先選擇的出訪地是前任小泉政權時期關係惡化的中國和南韓。為了強化日美關係和實現印度太平洋地區的穩定,打算首先打好亞洲的基礎,這種外交政策與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如出一轍。中曾根也是被視為鷹派代表的政治家。
安倍的這一首次出訪也被稱為「破冰之旅」。但第1屆政權因內政問題而受挫,最後以短命告終。
經過後來的在野黨時代之後,安倍再次當選為自民黨總裁,並重新登上政權寶座。2012年底,安倍在第2屆政權中首先實施的舉措仍然是與中國修復關係。原因是同年秋季,在民主黨野田佳彥政權下,圍繞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的日本國有化問題,中日關係變得緊張。
![]() |
2015年11月,安倍首相會見南韓總統朴槿惠(首爾青瓦臺) |
第2屆安倍政權上台之前,也就是日本在第1屆安倍政權以後的6、7年時間裏,包括民主黨政權在內,一直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對於有望在日本久違地組建穩固政權的安倍,中國方面雖對其政治思想抱有戒心,但仍將其作為實力派政治領導人給予重視。2018年10月,安倍作為日本首相時隔7年正式訪問中國,受到了國家主席習近平等中國政府領導人的熱情接待。
吸取第1屆安倍政權的教訓
雖然安倍在日本國內以保守政治家的面孔示人,但他同時也是對各個時期的國際形勢十分敏感的務實主義者,其在任期間,對華外交一直在尋找雙方的妥協點。第2屆安倍政權吸取了第1屆政權的教訓,在日本國內進行了巧妙的人事安排並行使了解散權,並未給政敵留下可乘之機。
安倍第二次執政期間的2013年底,他決定履行自己曾經的承諾,去參拜靖國神社。結果事態由對甲級戰犯合祭的批判發展成了中韓反對、美國也表示「失望」的境地。於是,安倍此後都避免了在首相任期內參拜靖國神社。與小泉在擔任首相期間每年都參拜形成對比。
安倍去世的消息傳出後,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的發言人表示「安倍前首相在任期間為推動中日關係改善發展做出了貢獻」,對他的功績給予了肯定。
與南韓的關係也是如此。雖然現在日本與南韓的外交關係冰冷,安倍在南韓被視作「極右政治家」的代表,但2015年安倍與時任朴槿惠政權之間就雙方最大的懸案——慰安婦問題達成了日韓政府間協議,具有重大意義。
在協議中,日本政府痛感責任,安倍作為日本首相表示衷心的道歉和反省。事實上,正因為一直批評日本歷屆政府在慰安婦問題上做法的安倍與南韓達成了協議,才平息了日本國內保守派的不滿。
在接替朴槿惠的革新派政權,也就是文在寅政權時代,安倍也不顧自民黨支援的保守派反對,去南韓參加了平昌冬奧會開幕式,並出席了與文在寅的首腦會談。
朝鮮也有向安倍政權靠攏的時期。2014年,日朝達成了承諾重新調查綁架問題的斯德哥爾摩協議。朝鮮領導層向談判對手提出的條件是可以團結國內的穩定性,作為對朝強硬派的保守政治家安倍能達成協定,反而説明了其勝任其職。雖然最終沒有達成成果,但日本政府和執政黨內還一度出現了讓安倍擔任朝鮮特使等想法。
日本還沒找到下一個「重量級人物」
安倍第二次上台後,兼顧保守政治家的意識形態和在內政外交中隨處可見的實用主義得到了保守派的支援,這也是其實現長期執政的秘訣。朝鮮核實驗和發射彈道導彈及在軍事方面也不斷崛起的中國的存在改變了輿論對過去長期持續神學爭論的安全保障政策的看法。
不僅在「安倍獨大」的任期內、就連他辭職後也憑藉強烈的號召力展示出強大影響力的「安倍政治」的終結將帶來什麼?
日本引入現在的小選區比例代表並立制已有近30年時間,政治和政治家的姿態面臨考驗。從實現政權可更疊的兩大政黨制的角度來看,現在或許也到了該停下來檢查一下的時候。
安倍一直牽引著外交和安全保障方面的黨內議論的「代價」也不小。
日本在亞洲也必須探索強化對話和合作,但現在日本失去了安倍這一位保守派「重量級人物」,也沒有找到也可以替代他的繼任者。
俄羅斯進攻烏克蘭讓被中國、朝鮮和俄羅斯包圍的日本深刻感受到在安全保障方面強化「日美韓」框架的必要性。安倍於今年4月與尹錫悅就任南韓總統前派遣到日本的政策協議團進行了會談。安倍辭去首相後仍在外交和安保方面尋找務實的應對方案。
在不穩定的時代,日本國內有可能出現更極端的反華、反韓論調。為了強化日本的外交能力,在遇到問題時如何説服日本國內,這是安倍留下的重要政治課題。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峯岸博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