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對日美同盟關係留下的「遺訓」

2022/07/12


      秋田浩之:在外交和國家安全保障方面,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的功績之大自不必説。日美同盟關係明顯增強。他提出的印度太平洋構想獲得了廣泛支援,現在已成為主要國家的對外戰略口號。

 

      從這一點看,安倍果斷地採取「攻勢外交」,似乎取得了成果。但其中的內幕並非如此簡單。驅使安倍這樣做的是如此下去日美同盟可能會崩潰的擔憂和緊迫感。

   

時任日本首相安倍與美國總統川普(右)在會談中握手(2017年2月,華盛頓)

 

      據安倍前身邊人士等透露,他在擔任首相期間,曾在內部會議上多次提到類似於以下內容的話。

    

      美軍保衛日本的成本和危險增加

 

      安倍提到,「由於中美軍事平衡方面中國逐漸佔優,朝鮮發展核武器,美軍保衛日本的成本和危險大大提高。如果日本不竭盡全力鞏固防衛,日美同盟的效力就無法保持」。

 

      另外,安倍還説「如果日本在這方面不努力,估計美國選民遲早會不同意美國承擔保衛日本的義務」。

     

時任首相安倍晉三在集中審議日本的集體自衛權時做出答辯(2014年5月,日本眾議院預算委員會會議)

        

      這種看法並非安倍自以為是。這是他自2012年12月重新擔任首相以來,在工作中産生的真正的危機感。

 


      擔任首相期間,安倍曾至少兩次被日美同盟的危機觸動。第1次是就任首相後不久。民主黨的鳩山由紀夫執政時期,日美同盟受損,中日關係處於一觸即發的狀態。

 

      2012年9月,在日本對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實施國有化之後,中國公船接連進入附近海域。中日間出現産生爭端的風險,據説「華盛頓也出現了對日本的應對感到不安的傾向」(當時的美國政府當局人士)。

 

      增加防衛和海上保安廳的預算

  

      要重建日美之間的信賴和同盟關係,只能首先由日本自己儘快在防衛方面做出努力——安倍帶著這樣的想法,從2013年度開始增加之前持續減少的防衛預算,同時大幅擴充了日本海上保安廳的預算。

 

      安倍不顧輿論的反對,2016年3月推行了《安全保障關聯法》,這樣做也是出於同樣的考慮。這樣一來,為了支援美軍,日本可以行使有限的集體自衛權。

 

      部分日本在野黨認為「將日本變成了可以戰爭的國家。違反日本憲法」,目前依舊在反對該法。但安倍的本意恰好相反。他擔憂的認為,如果沒有安保法,日美同盟就難以為繼,恐怕就難以保證日本的穩定。

 

      安倍面臨的第二個危機是美國川普總統上台(2017年1月)。當時,川普認為日美同盟對美國而言是負擔,公然表示不滿。據日本政府相關人員介紹,川普與安倍共計14次會談中,每次都批評「日美同盟不公平」。除了要求駐日美軍的駐軍經費全由日本承擔外,在亞洲開展的美國航母的運營費用也逼迫日本分擔一部分。

 

      川普總統也對美歐同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NATO)抱有強烈不滿,歐洲外交人士説「川普還向歐洲表明了退出的可能性」。因此,美歐關係明顯降溫,北約的團結一落千丈。

 

      幸運的是日美同盟沒陷入太糟的境地。在川普時代也確保了對中國和朝鮮的威懾力,防止了東北亞不穩定的惡夢。這其中,安倍發揮的作用巨大。

 

      不惜「討好」美國總統

 

      安倍認為,為了守護日美同盟,只能對川普總統「投懷送抱」。在歐洲首腦們紛紛退縮的背景下,安倍通過打高爾夫和一同用餐,堅持與川普交往。並且,在會談中,每次都準備好幻燈片資料,説明日美同盟也多麼符合美國的利益。

   

      即使可能得罪川普,安倍在必要的時候也會對其進行強烈反駁。對於埋怨日本「蹭美軍」的川普,安倍也曾激烈地反駁説「不是那樣的。我大大降低了支持率,才換來通過安保法」。

 

      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看似牢固,但其實極其脆弱。第10條規定,可根據日美任何一方的意願,提前預告1年,就可以停止條約。如果美方決定放棄條約,日方無法阻止。

 

      安倍完全明白其中的危險。因此,他持續傾注很多「養分」,以防止日美同盟枯竭。對於現任首相岸田文雄及未來接班的日本政治領導人而言,這是最重要的「遺訓」之一。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評論員 秋田浩之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