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輿論成氣候 有喜也有憂

2013/02/28


       「或許在中國5千年歷史上,估計現在的領導人是不得不最在意輿論的了」,對於上任100天的中國新領導人,中國一位前政府高官這樣説。

        中國政府通過國有媒體控制民眾和政策似乎已成為過去的印象。經濟發展的同時,社會貧富差距也在不斷擴大。在網際網路上,民眾用微網誌一條接一條言辭激烈地批評政府,想刪都刪不完。

 
 
       如何面對被能發出聲音的民眾?雖然中國百姓至今接受了帶來經濟高速增長的領導,但觀察經濟增長的背面會發現,中國政府原來的那種控制輿論的「神通力」開始削弱。領導人也不得不在意百姓的聲音。

        習近平一上任便提出反腐,還批評黨和政府的公款浪費,要求開會和接待一切從簡。此話一出,「茅台」的銷售額出現銳減,一直靠公務接待維生的北京各高檔飯店門可羅雀。

        進入1月份以後中國各地出現了大氣污染。因「PM2.5」而患上呼吸系統疾病的兒童湧入醫院就診,對此政府也強調要儘快解決。2月份決定將汽車燃料的品質標準在2017年前提高至與歐洲一樣的水準。雖然沒有採取根本對策,但與表示「沒那麼嚴重」(官方媒體),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去年相比大有進步。

       另外,巧妙地進行輿論引導的情況也十分突出。最近,自稱是習近平和李克強副總理粉絲的人成立了粉絲微網誌等,詳細介紹習近平等人的動態和言論。不少人猜測這非常不簡單。

       習近平是中國歷代領導人中,最先主動將輿論支援融入其權利基礎的一位。這也證明黨內的競爭的激烈。

       不過,雖説是「輿論」,但中國的報社等媒體卻似乎沒有發揮太大作用。有點兒「輿論」模樣的也只有在網上。但是中國的網路輿論與日本一樣,不合理的、武斷的、過激的言論比比皆是。但問題是中國領導人容易在意這些有時武斷、過激的網路輿論。

       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問題上中方的強硬態度就體現了這一點。顧忌網路輿論的中國很可能做出不合理的決策。如果摩擦長期化,很可能發生意想不到的、一觸即發的事態。

       不過,網路輿論也蘊藏著商機。比如輿論關注的大多是環境污染、食品安全和兒童醫療等生活相關問題。這些都是日本擁有技術的領域。如果日本願意向在乎輿論的中國政府提供合作,冷卻的中日關係很可能回到戰略互惠關係的原點。據悉,不少在中國的日本企業,已經先於日本政府拿出各種提案。

(島田學 北京)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