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GDP競爭和胡春華
2013/03/01
![]() |
春節結束後從故鄉返回東莞的打工者 |
得益於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在中國全境最先實現經濟發展的就是廣東省。不斷吸引海外和香港企業進駐經濟特區深圳市等珠江三角洲地區,最終發展為被稱為「世界工廠」的中國代表性工業地區。
而正在追趕廣東的則是江澤民時代大力吸引産業入駐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的江蘇。從2012年的實際經濟增長率來看,廣東僅為8.2%,低於雷曼危機後的2009年,而江蘇則為10.1%,繼續保持2位數增速,縮小了與廣東之間的差距。
在日本,幾乎看不到各地方展開GDP競賽的情形。不過,中國地方政府重視GDP也有其相應的原因。日本的地方政府首腦通過選舉産生,而決定中國地方領導人能否出人頭地的因素則是體現為GDP等經濟指標的政績。
在中國經濟領域,出人意料的是地方分權機制正在擴大。地方財政對中央的依存度也很低。不論是經濟發展還是財政健全度,都比日本更加取決於各地政府的努力,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等單純追求GDP的弊端也正日趨加劇,各地的官員要擺脫經濟增長情結似乎並非易事。
![]() |
另一方面,江蘇省的經濟中心是南京市和蘇州市等南部地區。但據《南方日報》報道,2012年靠近巨大消費地上海市的南通市等中部地區增長12%,作為連接太平洋和亞洲內陸地區的物流基地而備受關注的連雲港市等北部地區則增長13%,實現了高於南部的高增長。在廣東領導人的眼中,江蘇的各個城市好像是年輕而又朝氣蓬勃的狼群。
廣東發改委主任李春洪在省人大會議召開期間的記者會上表示,江蘇産業比廣東更為發達。廣東省利用人工費的低廉發展了紡織和家電組裝等勞動密集型産業,但最近由於人工費上升,競爭力出現了下降。另一方面,後起之秀江蘇省則聚集了台灣半導體工廠等高科技産業,人工費上升帶來的打擊很小。
廣東中心地區的珠江三角洲的産業競爭力下降和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緩慢,這是廣東省目前面臨的2大問題。到2012年12月為止擔任廣東省黨委書記的汪洋提出了同時解決這2個問題的政策。內容是將中心地區的勞動密集型工廠轉移到人工費比較低廉的周邊地區,而在中心地區確保培育新産業所需的土地等。
廣東中山大學的林江教授認為「汪洋的想法是正確的,但並未獲得各地官員的支援,很難説進展順利」。珠江三角洲的各地政府不願意放棄勞動密集型工廠,各地官員擔心勞動密集型工廠遷走之後,無法吸引到新的産業以實現增長。
接替汪洋擔任廣東省省委書記的是胡春華。自就任到省人大會議召開,胡春華馬不停蹄視察了省內各地。在珠江三角洲作出的指示並未偏離前任汪洋的方針框架,在東莞市表示要推進結構轉型和升級,在視察北部的韶關市等地時則表示,要懷著緊迫感加快發展,以強烈語氣敦促該地區實現産業振興。
胡春華曾長期在西藏和內蒙古工作,或許對這種産業欠發達地區更為了解。如果通過徹底推進前任汪洋提出的將珠江三角洲的工廠遷往廣東周邊地區的政策,在周邊地區發展工業和創造就業機會,就能提高廣東整體的GDP。
但對中國整體而言,更為重要的是如何重新激活珠江三角洲的經濟。勞動密集型産業競爭力的下降,是廣東乃至全國各地今後都將面臨的問題。中國新領導人習近平在就任後首次視察地方時就選擇了深圳市等珠江三角洲各市,顯示了重視該地區結構改革的姿態。
胡春華被認為是後習近平時代的中國領軍人物,很有可能在習近平卸任後的2022~2032年被委以重任。可以説胡春華應該是最能感受到20年後責任的政治家。珠江三角洲面臨的問題是今後中國將面臨的普遍問題,胡春華將如何出招值得關注。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廣州支局 桑原健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