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動力推動美國股價
2013/03/07
道瓊斯指數創出歷史新高,自2007年10月以來尚屬首次。在最近5年裏,美國企業的確表現強勁。
在全球市場賺取大量收益的IBM和華特·迪士尼的股價甚至比2007年10月上漲5成以上。上一年度的財報顯示,美國的全球性企業的利潤相繼創出了歷史新高。主要500家企業的每股利益達到88美元,接近08年金融危機時的6倍。這種復甦態勢是全球其他市場所沒有的強勁。
而且美國産業界還擁有頁岩氣革命這一強有力的武器。以製造業為中心,生産成本大幅下滑,製造業重回美國的動向也在加快。據調查公司的推算,頁岩氣革命帶來的經濟效果每年達到近1200億美元。分析2007年以來的股價漲跌率可以發現,道瓊斯指數已經創出歷史新高,而德國DAX指數僅上漲約2%,日經平均指數上漲約30%,均處於較低點位。義大利和西班牙的股票指數則僅為最高點的一半左右。道瓊斯指數已經領先主要國家的股票指數,迎來新的局面。
在3月5日的美國紐約證券交易市場,儘管創出了歷史新高,但並未舉行特別的慶祝活動,即便是華爾街,創新高帶來的興奮也非常有限。交易量本身依然低迷。在1周前,大型金融機構摩根大通銀行宣佈了1萬7000人規模的裁員計劃。股市創新高和實體經濟之間的背離正是美國如今的情況。
上一個高點出現在2007年10月。在當年的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會議)上,樂觀情緒不斷擴大,甚至出現了「全球風險正在消退」的言論。在那5年後,經濟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當時僅為4%左右的失業率如今持續徘徊在8%附近,1200萬人無法在人才市場找到工作。住宅市場雖然呈現出復甦態勢,但只要就業擔憂持續發酵,消費就難以獲得改善。
華盛頓在財政問題上的功能紊亂有可能導致已處於「低空飛行」狀態的美國經濟進一步放緩。強制減赤機制已在3月初啟動,5月還將再次面臨債務上限提高的問題。法人稅減稅舉措遭到擱置,圍繞財政重建的磋商毫無進展,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對進行新的投資持消極態度。
到目前為止,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RB)實施的史無前例的貨幣寬鬆政策支撐經濟。但依賴貨幣寬鬆政策存在極限。FRB主席伯南克雖然在2月的國會證詞中稱「沒有看到(股價)出現泡沫的證據」,但這等於伯南克自身也承認股價和實體經濟之間存在背離。
可以説,推動道瓊斯指數創出歷史新高的是,四處尋找出路的過剩資金。不僅FRB,全球主要國家的中央銀行都推出了量化寬鬆政策。一家資産管理公司稱:「簡直就是被過剩資金淹沒的世界」。
在這五年時間裏,所有投資者都害怕股市下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傑里米·西格爾教授認為,相比過去,「美國正在變得更加樂觀」。在股價上漲後,實體經濟能否實現復甦?真正擺脫危機的第二幕才將開始。
本文作者是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美洲總局編輯委員 藤田和明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