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南克獲獎,我們並未遠離金融危機

2022/10/17


      徐瑾:作為曾經全球最大央行話事人,伯南克獲得諾獎有什麼意義?下一個危機遠比你想像的接近我們,美國及全世界並未遠離後危機時代。

  

美聯儲前主席伯南克(10月10日,美國華盛頓)

  
文    |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公眾號《重要的是經濟》主理人 徐瑾


      每年諾獎都是不缺聚光燈,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更是讓人覺得有趣。

  

      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名單公佈,本•S•伯南克(Ben S. Bernanke)、道格拉斯•W•戴蒙德(Douglas W. Diamond)和菲利普•戴維格(Philip H. Dybvig)三人分享獎項,以表彰他們在銀行和金融危機方面的研究。道格拉斯•W•戴蒙德和菲利普•戴維格是學界大拿,其研究的經典模型已經進入宏觀經濟學的教科書,得獎早有呼聲,搭配伯南克,倒是有點耐人尋味。作為曾經全球最大央行的話事人,伯南克獲得諾獎,有什麼意義?

  

      01 意義之一:為中央銀行救市正名

 

      以往諾獎更多關注微觀領域,部分也是因為微觀領域爭議性沒有宏觀那麼大。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曾被認為精妙的宏觀模型,備受爭議。而這次諾獎回歸宏觀,尤其將頒給了前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意義非常,顯然,對於伯南克或者説美聯儲拯救金融危機的舉措,諾獎委員會給與了肯定。

  

      這也讓人想到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敢於直言的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獲得了諾獎,讓不少人感到大為驚訝:大家驚訝的點,並不是他會得諾獎,畢竟克魯格曼的經濟地理學研究幾乎已經鎖定他為諾獎的「天選之人」,更多的驚訝于他這麼早獲得諾獎,而且是一人獨享。這不禁使人懷疑它在經濟學理論之外的指標意義,或許多多少少和格魯格曼的公共言論與大眾形象有關。

  

      伯南克得獎,也有類似的意味,其背後含義,顯然不僅在於肯定他作為學者的理論貢獻,而且也是對他作為中央銀行家的肯定,尤其是對其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所作所為。作為學者,伯南克早年就聲名鵲起,無論論文還是專著都引發不少關注,而作為中央銀行家,他所面臨是2008年這樣的世界性金融危機,可以説百年一遇的歷史時刻。

 

  继续阅读请点击这里,进入FT中文网

   

  日本經濟新聞社與金融時報(FT)

日本經濟新聞社與金融時報2015年11月合併成為同一家媒體集團。同樣於19世紀創刊的日本和英國的兩家報社形成的同盟正以「高品質、最強大的經濟新聞學」為旗幟,推進共同特輯等廣泛領域的協作。此次,作為其中的一環,兩家報社的中文網之間實現文章互換。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