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經中文網的這一年
2013/03/12
《日經中文網》上線的2012年3月正值日本大地震1週年之際,當時中日關係還相當友好。《給未來中日關係亮起的黃燈》一文講述了雖然災後有很多中國留學生離開了日本,但留下來的人一邊説服心存擔憂的父母、一邊在日本努力學習。講述中國女孩立志成為日語聲優的《向日語「聲優」挑戰的中國女孩》一文,在網站上線之初就創下了令人驚嘆的點擊量紀錄。
![]() |
即便如此,《日經中文網》仍然始終強調中日經濟層面上互相依賴和互相補充的關係。對於《中國抵制日貨的可行性》等一類文章,雖然有反對的聲音,但更多讀者表示應冷靜地重新認識中日經濟關係的重要性。
同時,日本企業的對華投資也迎來了轉折點。日本經濟界看待中國的目光開始在樂觀和悲觀之間劇烈波動。不過,即使沒有去年秋天的反日遊行,日本企業過去的海外發展的模式也不得不做出改變。
其原因是中國的經濟結構正在發生變化。由於勞動人口達到頂峰,中國也開始不再需要為保證就業而投入大量財政資金來確保2位數的經濟增長。中國領導層不僅提出國內生産總值(GDP)總額目標,還提出了每人平均GDP倍增的目標,致力於實現小康社會。從官方主導到民間主導,向高附加值産業結構轉變、從投資主導到消費主導等等,在這種變化下,僅僅為了獲取廉價勞動力、將附加值很低的最終組裝工序轉移到中國的日本企業戰略走到了盡頭。
另一方面,消費及服務相關産業則充滿無限可能。《日美企業在中國打起紙尿褲戰》、《日本各看護企業擴大中國業務》等報道便傳達了新的商機。前日本駐華大使丹羽宇一郎的專稿《中國正處在進入新階段的過渡期》中,講述了新時代和新環境下的商業戰略。
在這種背景下,其他亞洲各國的動態也不容忽視。因民主化而受到全球企業關注的緬甸和孟加拉等國,開始作為纖維製品生産基地快速崛起。日美歐企業除了中國外,開始將生産基地向上述國家分散。亞洲新興勢力會成為中國的競爭對手嗎?還是會僅停留在中國和日本之間?《日經中文網》今後將繼續冷靜觀察分析。
另一個顯著變化是日本以外的亞洲企業的崛起。《日經中文網》剛上線時報道的夏普與鴻海的合作談判,台灣企業掌握日本企業重建命運在10年前根本不可想像。而追趕強大夏普的則是南韓的三星電子。在這些企業激烈爭奪的日本智慧手機市場上,中國的華為也投放了新産品。印度的IT企業也獲得了波音和空中巴士等客機的部分設計訂單,擺脫了單純的「外包」形象。過去,日本憑藉技術實力和附加值走在最前面、亞洲四小龍(NIES)緊隨其後、東南亞和中國加緊追趕的雁群模式,在企業層面上已經完全瓦解。
《日經中文網》今後將繼續和讀者朋友一同關注在亞洲發生的競爭、合作以及在此過程中産生的商機。
《日經中文網》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