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政策可能上演的「驚悚故事」
2023/01/05
文丨英國《金融時報》
股票、債券、通膨掛鉤長期英國政府債券、信貸、加密貨幣——2022年金融市場上的驚悚故事一個接一個。然而,今年損失最慘重的無疑是各主要央行的聲譽。
![]() |
位於華盛頓的美聯儲大樓(REUTERS) |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以及烏克蘭戰爭以來,各主要央行對通膨的預測一直錯得離譜。它們對物價的迅速上漲反應遲緩,而且最初的應對畏手畏腳——美聯儲(Fed)尤甚。
央行傳統上認為,有必要「忽略」石油和天然氣價格上漲、港口和半導體工廠關閉等供給側衝擊,因為此類衝擊對潛在産出的影響是暫時性的。
但顯而易見的是,逆全球化(deglobalisation)等因素引發的供給側衝擊和通膨,將導致潛在産出的持久下降。在這種情況下,貨幣政策制定者的職責是收緊貨幣政策,使需求跟隨産能減少。上世紀70年代油價首次上漲後那場成本推動型通膨的教訓之一是,供給側衝擊也可以(用央行的行話來説)讓通膨預期失去錨定(de-anchor),並在勞動力市場中産生第二輪效應(second-round effect)。
日本經濟新聞社與金融時報(FT)
日本經濟新聞社與金融時報2015年11月合併成為同一家媒體集團。同樣於19世紀創刊的日本和英國的兩家報社形成的同盟正以「高品質、最強大的經濟新聞學」為旗幟,推進共同特輯等廣泛領域的協作。此次,作為其中的一環,兩家報社的中文網之間實現文章互換。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