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第四次挑戰用戶界面革命,但有死角

2023/06/07


      村山恵一:美國蘋果公司6月5日發佈了支援增強現實(AR)的眼鏡型終端。該公司尋求改變IT利用的現有方式,從而站在創新的前沿。現在世界剛好處於明顯改變人類與電腦關係的生成式AI(人工智慧)、ChatGPT的旋風之中。蘋果能否再次掀起狂熱之風?

    

    

      「這將是電腦歷史上一個新時代的開端」,在蘋果年度開發者大會(WWDC)上發佈「Apple Vision Pro」的首席執行官(CEO)提姆·庫克這樣宣言。戴上這款終端的瞬間,用戶所在的場所就會變成工作和娛樂的空間。只需用眼睛、手部動作和語音來操控。這有可能改變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回顧蘋果的發展歷程,這將是該公司第四次發起改變人機交互方式的挑戰。蘋果的聯合創始人、前CEO史蒂夫·賈伯斯曾誇耀為「革命性的用戶界面(UI)」的發明有3項。

  

 Vision Pro將實現通過視線、手部動作和語音操控電腦的用戶界面

  

      1984年推出的第一代Macintosh(Mac)個人電腦配備了觸控滑鼠。2001年發售的音樂播放器iPod 的賣點是以手指轉動選擇喜歡的歌曲的點擊式轉盤(Click Wheel)。2007年,蘋果又借助iPhone推出了以觸控螢幕幕啟動功能的多點觸控(Multi-Touch)。

  

      通過新穎的用戶界面使複雜的IT變得簡單,將人們帶入電腦的世界。這種能力曾是蘋果的增長引擎。2019年,在東京接受採訪的庫克也曾表示:「AR是下一代電腦的平臺。就像多點觸控一樣,幾乎所有的産品都會採用」。


  

      借助Vision Pro推動下一次用戶界面革命的準備已經就緒。如果能在無限的電腦空間裏釋放人類的創造性,那麼對社會和經濟産生的將是過去3次無法相提並論的影響。

  

      另一場用戶界面革命

    

      不過,另一場用戶界面革命已搶先一步打響。那就是新興企業美國OpenAI於2022年發佈的ChatGPT。這款生成式AI工具能流暢地回答各種問題,還會寫代碼。雖然存在錯誤資訊擴散等嚴重問題,但潛藏著改變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場景的可能性。

  

蘋果尋求借助新硬體推動用戶界面革命,而「ChatGPT」則通過基於軟體的對話改變電腦與人的關係

      

      不管怎麼説,這在很大程度上給人留下了一種深刻的印象,那就是以平常的語言(自然語言)與電腦對話的時代已經到來。這可以説是載入IT史冊的成就。

  

      蘋果之前就已經播下了種子。

  

      那就是2011年10月發佈iPhone4S時搭載的數位助手Siri。只要對Siri説話並下達指示,它就能完成郵件的發送和計劃管理等工作。自然語言、互動式、理解語境。這包含了與ChatGPT相重合的特徵。

  

     熱衷於與電腦對話的賈伯斯

  

      曾熱衷於Siri的是賈伯斯。他邀請開發公司(2010年被蘋果收購)的創始人來到自己家中,探討用戶界面的發展方向。在第一代Mac的發佈會上,還設計了Mac講話的演示場景。「與電腦對話」或許是賈伯斯的夙願。

  

      但是,就在iPhone 4S發佈的第二天,賈伯斯離世。如果他還在世的話,又會如何培育Siri呢?是否會已經成為自然語言競爭的引領者呢?……這令人不禁遐想。

  

      就像歷史一頁接一頁翻篇一樣,賈伯斯時代的蘋果曾開創了一個新的天地。從2001~2011年的營業收入構成來看,蘋果已經從個人電腦轉變為音樂、智慧手機公司。

   


      到了庫克時代,雖然營收和總市值都有所增加,但智慧手機一直佔據著主角的位置。就好像是在iPhone這一頁上不斷續寫補充資訊一樣。就任CEO後實現産品化的Apple Watch呈現的是作為健康的工具而慢慢推動普及的局面。

  

      蘋果的感性決定眼鏡型終端的未來

  

      蘋果的上述現狀也存在危險。世事變化迅速。AI和AR自不必説,量子電腦、加密資産和3D列印等技術正同時在取得進步和發展。要在這一狀況下創造出産品和服務,需要非連續性的思維和行動。

       

     

      價格達到3499美元的Vision Pro可以説是先進零部件的大集合。雖然蘋果顯示出「能借助AR做到這種程度」,但迅速將迎接的考驗是,能否將價格降至多數人負擔得起的水準以及開發具有巨大吸引力的關鍵APP。關於針對站在競爭最前沿的生成式AI的明確戰略,在此次WWDC上並沒有被提及,這一點也令人費解。

  

      還有聲音對數位社會的快速發展存在擔憂和疑慮。蘋果一直強調重視個人隱私等,但抓住人心的感性是否依然存在?這應該會如實反映在眼鏡型終端的前景上。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評論員 村山恵一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