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泡沫」還在膨脹

2023/07/12


      梶原誠:傳奇投資家喬治·索羅斯已將掌管250億美元資産的基金的運營交給了兒子。看到6月浮出水面的這條消息,應該有很多市場相關人士會想,「如果索羅斯現在仍活躍在一線,會如何看4月以後的日本股市上漲呢?」

 

      2012年11月開始出現「安倍經濟學行情」,由於對安倍晉三政權的貨幣寬鬆政策的期待,股價上漲和日元貶值迅速加強。據報道,索羅斯一方面通過買入日本股票、拋售日元賺得盆滿缽滿,另一方面到2013年春季果斷撤離,其冷靜果決在世界市場上成為話題。

  

  

      索羅斯有一個始終未得到證實,目前正令人擔憂的假説。這就是2008年雷曼危機時提出的「超級泡沫的破滅」。

 

      每當發生經濟危機或泡沫經濟崩潰時,政府和中央銀行均會出台財政和貨幣政策予以遏制。在這個過程中,信用泡沫膨脹到無法維持的程度,終於崩潰,迎來歷史的轉捩點。索羅斯警告稱導火線就是産生百年一遇的衝擊的雷曼危機。

 

      這個假説沒有成為現實。因為雷曼危機也被遏制。雖然作為震源地的金融機構被迫進行債務壓縮,但政府取而代之,通過背負債務來刺激經濟。中央銀行購買政府債券,支撐了政府的債務擴張。但作為代價,債務佔全球國內生産總值(GDP)的比例從當時的290%擴大至330%,超級泡沫變得更加嚴重。

 

      現在,逆風正在襲擊這一弱點。美歐等國的央行去年以歷史性的速度推進了貨幣緊縮。對於債臺高築的借款人來説,出現了利息支付負擔大幅增加的嚴峻局面。

 

      或許正因為如此,回顧剛剛結束的今年上半年(1月~6月)的全球市場,2種資産的上漲顯示出資金的不安。首先是年初以來的漲幅超過80%,在主要資産中首屈一指的比特幣。

 

      比特幣上漲反映了市場對政府和當局的不信任。例如,投資者或許警惕因經濟惡化和美國矽谷銀行(SVB)破産而加劇的隱憂,擔心無法通過收緊貨幣政策來抑制通貨膨脹。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去年表示,應該避開因通膨而貶值的美元,強調了對比特幣的執著。

 

      比特幣在根源上是「反政府」的。其根源是1980年代討厭政府干預的「密碼朋克(Cypherpunk)」們構思的貨幣構想。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在6月指出,「各國政府等背負鉅額債務的借款人會歡迎帶來貸款價值減少的通貨膨脹」。這種認識越是擴大,資金就越能嗅出通貨膨脹對政府的危險誘惑而轉向比特幣。

 

      另一個是科技股。將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中的500家企業劃分為GAFAM加上特斯拉、英偉達等「7家科技巨頭」和「493家主要企業」,使股價指數化。從漲幅來看,7家科技企業接近60%,而493家主要企業卻不到10%,科技股的突出表現顯而易見。

  


    

      一般來説,科技股是因「規避風險(risk-off)」而被賣出的週期性股票。但是,這7家企業還具有即使經濟惡化也會增長的生活必需品股的性質。GAFAM已將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發展為社會基礎設施。特斯拉將純電動汽車(EV)作為基礎設施加以普及,而英偉達正逐漸讓人工智慧(AI)作為基礎設施普及。

 

      業績和股價證明了在不受經濟影響的情況下增長的實力。亞馬遜在科技股泡沫破滅後的2001年實現盈利,並在美國股市創出雷曼危機後新低的2009年達到高科技泡沫以來的最高點。目前科技股的上漲也存在由「規避風險的安全資産買入」構成支撐的一面。

 

      是否即使投資者情緒惡化,還能吸引買入?通過改變自身來突破逆風的潛力,正是日本企業所缺乏的要素。

 

      日經平均指數今年一度上漲近30%。外國投資者自4月以來凈買入約6萬億日元,推高了股價。然而,6月12日與日經平均指數逼近3萬3000點的東京的狂熱相反,美國紐約卻出現了冷靜的聲音。

 

      日本經濟産業省和金融廳邀請美國市場相關人士,就激活企業併購的政策和企業治理改革進行了説明。或許是受股價上漲的影響,匯聚了作為日本相關研討會顯得較多的80多人,但爆發出來的是不滿。「從30年前就開始聽説企業會發生變化」、「使經營不透明的互相持股在企業之間並沒有減少」

 

      面對越是「日本通」越嚴厲的意見,一位與會者想起了作為索羅斯左膀右臂而聞名的斯坦利·德魯肯米勒的一句話:「投資者越是傷痕纍纍,越是不敢大膽冒險」。30年來,投資者一直被日本背叛。在瑞士IMD 商學院的全球競爭力排名中,日本曾一度排在榜首,但在上月公佈的最新版中跌至第35位。

 

      索羅斯的警告不會永遠落空。只有日本企業培養出即使超級泡沫萎縮也能反彈的能力,資金的心理創傷才會痊癒,日本股市才能繼續被看好。如果不能對股價的回升感到安心,資金會像10年前索羅斯毫不留情地拋棄日本股一樣離開。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評論員 梶原誠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