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治造船、JMU、三菱組成造船聯盟,脫碳重組迎來大結局
2023/08/04
日本的造船行業組成了以國內最大的今治造船為核心的「聯合艦隊」。今治造船與日本第2大造船企業Japan Marine United(JMU)、三菱重工分別擁有合資公司。此次,這兩家合資公司決定在普通商船的設計業務方面開展合作。最近20年,日本在船舶建造量上一直被中國和南韓領先。但日本在脫碳燃料船技術上處於領先地位,可以説為了扭轉局勢的重組大戲已進入大結局。
![]() |
MI LNG Company(位於東京都港區)由今治造船和三菱重工共同出資成立。雖然是作為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的設計銷售公司而成立,但最近4年左右卻一直處於「開門停業狀態」。
中韓的造船公司在各地擁有大型船塢,在建造能力上勝過日本。如果大量製造同一類型的船舶,每艘船的成本和價格就會下降。MI LNG Company落後於中韓企業,自從2019年向三井物産等參與的美國LNG項目送出船舶之後,設計等業務就一直處於停止狀態。
在不景氣的情況下,三菱重工於6月下旬宣佈了打破這種閉塞感的消息。稱MI LNG Company將承接運輸糧食和礦物的散貨船和貨櫃船等普通商船的設計業務。
向該公司委託業務的是日本SHIPYARD(NSY,位於東京都千代田區)。該公司由今治造船出資51%、JMU出資49%於2年前成立。
然而普通商船的現狀與LNG運輸船相同。2021年日本的新船建造訂單量僅佔全球份額的12%,最近20年間下降了30個百分點。與首位的中國存在很大差距。
在幾乎等同於勝負已定的情況下,MI LNG Company不打算以重油燃料商船為主開展業務。在海運作業脫碳的背景下,該公司瞄準的是今後將全面開始建造的以氨或LNG為燃料的商船。氨燃燒後不排放二氧化碳,LNG與重油相比可使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30%~40%。
將發揮關鍵作用的可能是曾經被稱為日本造船業「盟主」的三菱重工的實力。雖然敗給中韓企業後,三菱重工幾乎退出了商船建造業務,但該公司把造船部門分離出來成立了三菱造船,把重心放在了設計以及設計輔助軟體外銷等工程業務上。也就是所謂的無廠(Fabless)企業。
![]() |
三菱造船社長北村徹(攝影:吉成大輔) |
三菱造船的社長北村徹指出,「在造船公司,引擎、船型等單項技術成了垂直領域,能夠從橫向角度看問題的工程師越來越少」。他同時認為,「為實現脫碳化而使用(氨等)新燃料的新一代商船越來越大型化、複雜化,通過設計進行整合(Integrate)的難度增加」。
與低碳燃料相關的技術開發也在推進之中。三菱重工是最大股東的船舶用引擎生産企業Japan Engine Corporation(位於兵庫縣明石市)已成功完成使用在重油中混入氨的燃料來驅動引擎工作的試運作。這在船舶用大型低速引擎領域屬於全球首例,計劃到2025年度開發出以氨為主要燃料的引擎。
![]() |
三菱造船還提供設計經驗技術(照片上是該公司的模擬船舶水槽試驗場) |
棄虛取實的三菱造船
那麼,為何做工程出名的三菱造船沒有單獨從NSY接下設計業務呢?估計是因為不能無視建造量在日本國內最大、對排在第2位的JMU也出資30%的今治造船。如果現在的「盟主」今治造船也加入進來,則可以擴大設計業務的規模。雖説「全日本都在開拓新一代商船市場」(三菱重工),但三菱造船刻意經過MI LNG Company,可以説是在「棄虛取實」。
這次合作雖説是間接的,但今治造船、JMU、三菱造船這3家公司形成了強強聯合。日本海運作業有人説:「圍繞新一代商船的聯盟將成為新的威脅」(廣島縣的大型造船企業)。
另一方面,也有人指出:「比起3家公司聯合,今治造船一家獨大更加明顯」(長崎縣的大型造船企業)。今治造船被認為「設計能力跟三菱造船和JMU相當或更差」(廣島縣的大型造船企業),但建造能力淩駕於其他企業之上。通過與JMU和三菱造船「共同運營」,今治造船在新一代燃料船領域也要做實至名歸的頂尖企業。
日本企業曾在造船行業一敗塗地。將在環保技術成為關鍵的新一代燃料船領域尋找逆轉的機會。所幸的是日本圍繞海洋脫碳的技術實力備受好評。
停靠歐盟(EU)加盟國的大型船舶有義務提交燃效數據。根據燃效數據估算燃效評等,發現日本造船公司的産品在所有船種中,有55%獲得「高評價」。與中國企業的36%、南韓企業的34%相比,拉開了巨大差距,遙遙領先。
全球新船建造量在2011年創出歷史新高,達到約1億總噸。在這一年達到頂峰後,目前減至6成左右。但有人預測2035~2040年,建造量將增至約1億2000萬總噸,日本造船工業會認為新一代燃料船也將出現盛況。
![]() |
氨燃料船有利於削減二氧化碳排放量(照片為示意圖) |
關於新一代燃料船,即使日本企業在技術方面佔有優勢,如果沿用過去的舊例,在建造規模上也有輸給中韓企業的風險。就連日本國內的頂尖企業今治造船,全球份額也只排在第5名。
在東亞無情的造船競爭中,以今治造船為中心的強強聯合要想成為颱風眼,需要進一步進行資本合作。在鄰國南韓,現代重工業與大宇造船海洋這2家大型企業的經營統合2022年遇到暗礁。後來,2023年大財團韓華集團收購了大宇造船海洋。造船公司的員工和資産都很多,用普通的方法重組行不通,但南韓造船公司求同存異的團結意志是日本不能比的。
日本或許不能做到像南韓那麼大膽的嘗試。但如果不以這次合作為契機描繪實現最終重組的藍圖,日本企業將不具備絕對壓倒中韓企業的競爭力。
上阪欣史 日經Business副總編
資料來源:日經Business電子版
https://business.nikkei.com/atcl/gen/19/00289/071100062/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