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武器,印度依賴俄羅斯的還有核電
2023/08/09
高橋徹:6月,印度總理莫迪以國賓待遇訪問了美國。他與美國總統拜登舉行的首腦會談取得了多項成果,包括共同生産美制戰鬥機用的噴氣引擎,以及參與美國主導的以時隔半世紀載人登月為目標的「阿爾忒彌斯(Artemis)計劃」等。在列明具體協議事項的共同聲明中,悄然列入了核能合作內容。其中的來龍去脈是什麼?
![]() |
俄羅斯建造的庫丹庫拉姆核電站(印度南部的泰米爾納德邦,REUTERS) |
聲明稱「兩國首腦同意印度核電公司與美國西屋(Westing House)進行核電站建設談判」,這一説法並無新意。日本海外電力調查會高級研究員鍋島正人指出:「僅僅是確認了計劃沒有取消而已」。
![]() |
莫迪(左)和拜登在首腦會談中確認兩國繼續進行核能合作(2023年6月22日,華盛頓,REUTERS) |
美印核電站建設談判到底是指什麼呢?
擱淺的計劃
印度沒有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和《全面禁止核子試驗條約》(CTBT)。儘管如此,美國仍於2008年與印度簽訂了核能協議,承認印度是事實上的擁核國家,並要求管理技術、設備和材料出口的國家間組織「核供應國集團」對非成員國印度提供特別待遇。
美國由此實現了核電出口。當時是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事故的3年前,正處於全球性「核能復興」的熱潮時期。瞄準基礎設施出口的美國和電力短缺的印度形成了一致的利害關係,於是雙方就建設輸出功率為100萬千瓦的大型核電機組群達成了協議。
![]() |
但印度在2010年制定了《核損害民事責任法》。其內容是,吸取1984年美國聯合碳化物(Union Carbide)公司的化工廠毒氣洩漏事故造成印度超過1.6萬人死亡的教訓,向重型電機企業追究賠償責任。核電站的賠償僅由電力公司承擔,這是全世界的常識,但印度國會出現了強烈懷疑外資的聲音,導致核電站陷入進退兩難境地。自那以後,計劃擱淺了13年。
俄羅斯伸出援手
印度原本就是核能利用起步較早的國家。早在獨立後的第二年(1948年)就制定了《原子能法》,並開始進行研發。當時引進了美國通用電氣(GE)建造的小型核電機組,1969年首次在亞洲投入運作。
雖然印度的核技術最初僅用於和平目的,但複雜的地緣政治形勢投下了陰影。1962年印度在與中國的邊界爭端中慘敗,兩年後中國的核子試驗取得成功。為了與中國抗衡,印度於1974年進行了核子試驗。因受到制裁,海外停止向印度供應技術、設備和材料,之後不得不獨自進行技術開發。1998年又強行進行了第2次核子試驗,雖然再次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和制裁,但最終印度仍宣佈擁有核武器,並一直延續至今。
![]() |
對國際上處於孤立地位的印度伸出援手的是,1971年與其簽訂具有軍事同盟性質的《和平友好合作條約》的前蘇聯。兩國鑽了制裁的空子,於1988年就建設100萬千瓦的大型核電機組達成協定。蘇聯解體後,由俄羅斯繼續履行協議,於2002年開工建設兩個機組,並分別於2014年和2017年投入運作。1998年印度進行核子試驗後,俄羅斯也通過向其提供低濃縮鈾施以援手。
目前,印度有23座核電機組正在運作,總輸出功率達到748萬千瓦。其中大部分是輸出功率為20萬千瓦的國産反應爐。大型反應爐只有俄羅斯建造的兩座,佔全部輸出功率的近3成。從正在建設的10座800萬千瓦機組來看,俄羅斯建造的4座也佔輸出功率的一半。
雖然印度的核電在總發電量中的佔比只有2%多一點,但由於人口增加,經濟不斷增長,電力短缺問題日益嚴重,同時印度政府做出了到2070年將溫室氣體凈排放量降至零的國際承諾。不增建核電機組很難應對這些問題,因此俄羅斯的幫助是唯一的希望。
能否離間印俄
可能印度早已對依賴單一國家所帶來的安保風險心知肚明。正因為如此,2008年印度開始與美國合作,2018年與法國合作,但由於《核損害民事責任法》造成阻礙,計劃無法具體落實。由國營公司出頭建設核電機組的俄羅斯則似乎並不在意賠償風險。
對於進攻烏克蘭的俄羅斯,作為長期盟友的印度並未發起譴責。在先前的首腦會談中,美國已下定決心與印度共同生産堪稱「王牌技術」的噴氣引擎。這反映出美國的意圖:即使需要花費很長時間,也要使印度擺脫武器採購依賴程度達到60%的俄羅斯。要達到這一目的,還需要在另一個瓶頸——核能的對俄依賴上離間印俄。美印如何在賠償問題上妥協,推進合作向前發展?這是預測美印關係和亞洲地緣政治的前景時不容忽視的一點。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高橋徹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