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風險之下,中國車企在歐投資建廠是否會成為下一個限制目標?
2023/10/19
![]() |
長安汽車在上海國際車展上展出的電動汽車(資料圖) |
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啟動反補貼調查意味著,中國電動汽車對歐出口正面臨不確定性。而在對歐直接投資上,一段時間以來,中國在歐投資從併購歐企正轉向綠地投資,綠地投資主要集中在汽車領域。發生轉向的原因之一在於,和外資併購歐企相比,綠地投資的監管環境仍然寬鬆。那麼,在出口和併購均面臨風險的情況下,中國電動汽車會不會,或者説不得不加速在歐綠地投資?
畢馬威6月份報告已經總結了出口走向海外建廠這一既有趨勢。報告稱,中國整車廠正在從單一的出口貿易模式逐漸發展為通過跨國併購、建設海外生産基地、設立全球研發中心、鋪開銷售網點、開展品牌宣傳等方式開拓海外市場。MERICS和Rhodium 5月發佈的中國在歐直接投資研究報告也如此判斷,2022年,中國向歐盟出口了價值83億歐元的37萬輛電動汽車,雖然出口主要來自特斯拉位於上海的工廠,但是,一旦出口模式獲得成功,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會開始在歐進行生産。以在歐生産取代對歐出口,不僅能節省運輸成本和關稅,更重要的是能規避政治阻力。去年,富豪宣佈建設近60年以來的第一家歐洲工廠,該工廠只用於生産電動汽車,而比亞迪也正在考慮在歐洲為新工廠選址。
日本經濟新聞社與金融時報(FT)
日本經濟新聞社與金融時報2015年11月合併成為同一家媒體集團。同樣於19世紀創刊的日本和英國的兩家報社形成的同盟正以「高品質、最強大的經濟新聞學」為旗幟,推進共同特輯等廣泛領域的協作。此次,作為其中的一環,兩家報社的中文網之間實現文章互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