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是否值得擔心?
2013/04/25
中國措辭的變化
中國官員細微的措辭變化能體現出特殊含義。中國國家統計局發言人盛來運在發佈1~3月經濟增長率的4月15日的記者招待會上表示,「運作在7.4%到7.9%的區間內都屬於平穩增長」。而在1月發佈去年的經濟增長率時,國家統計局長馬建堂則表示「7%至8%的經濟增長速度是一個比較適度的增長」。此次,盛來運特意避免提及「8%」這一數字並非偶然。長期以來中國經濟被認為增長率低於8%,將導致就業面臨問題。而盛來運提到的是「7.9%」,通過將數字精確到0.1,暗示中國已經無需為保證就業而提高增長率。同時,這還擊碎了預測增長率將高於去年10~12月的市場預期。
![]() |
更加值得關注的是結構性改革的緊迫感。「必須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李克強在3月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就任總理之後反覆強調。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核心是技術革新、重視環保和培育服務業等前總理溫家寶也曾呼籲這個問題。但是,勞動力的減少在促使就業形勢好轉的同時,還將提高經濟成本,進而拉低經濟增長。提高效率如今已經不能繼續停留在單純的口號上。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最應該避免的是像以往那樣不計後果地依賴投資的經濟刺激政策。日本瑞穗實業銀行中國分行的主任研究員細川美穗子指出,「對增長率放緩感到焦慮、進而實施以公共事業為中心的經濟刺激政策是最大的風險」。從目前來看,中國政府的態度似乎並未動搖。「經濟增長速度再快一點非不能也 ,而不為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最近如此表示。李克強增強調「即使必須要出台一些臨時性的措施,也要注意不能給今後推進市場化改革和發展設置障礙」。
中國已經開始採取舉措對策。北京決定將購買第二套房時的貸款首付提高至7成。如果這一舉措真正得到落實,很多人將放棄住宅投資。其原因在於,這將封鎖希望通過房地産泡沫而大賺一筆的中國各地方的行動。
各地方難以採取行動
但也沒有人能保證中國政府始終貫徹提高經濟品質的意圖。在廣州,高檔住房的價格在3月出現暴漲,新華社悲觀地報導稱調控形勢非常嚴峻。各地方的實際情況是即使中央政府發出號召,也難以迅速採取行動。
在10年前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正式上任的胡錦濤政府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這本應是表明了改變經濟結構、力爭實現穩定增長的決心。而結果卻截然相反。在最近10年裏,中國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社會不公平加劇,同時中國政府加強了對批評的監督。「和諧」這一表述也受到諷刺。
中國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實施改革開放,其後在約30年裏持續保持了約10%的高增長。新政府爭取實現的優化升級是對新的經濟模式的模索,其成敗將影響世界經濟走向。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不再對增長率的一時波動而或喜或憂的時期了。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吉田忠則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