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名義GDP被德國超越,跌至第4?

2023/11/16


 

      瀧田洋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0月發佈了各國的名義GDP預期。日本排名低於德國,從第3位降至第4位。日本繼2010年被中國反超,從第2位跌至第3位後,難到2023年又要將被德國超越?

  

      筆者認為不合理之處在於,用作對比的是以美元計算的名義GDP。因此不能忽視2022年以來的因日元快速貶值導致的日本經濟在換算成美元後縮水。日常生活中的結算,多是以本國貨幣進行。因此,我們用購買力平價(PPP)的標準(在不同國家購買「巨無霸」漢堡等相同商品需要各自花費多少錢)來比較一下日本和德國。

  

      2023年日本的名義GDP預計約為590萬億日元,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為6.50萬億美元,比德國的5.54萬億美元高出近1萬億美元。

  

      畢竟日本正在擺脫通貨緊縮,經濟開始向好。而德國則在能源上依賴俄羅斯,在貿易上依賴中國,德國在經濟上甚至被稱作「歐洲病人」。將德國的名義GDP排在第3位,這種偏袒對德國也沒有好處。

  

  

      日本的名義GDP就不能跌到第4位嗎?雖然想這麼説,但作為國力對比的指標,按美元計算的名義GDP確實與人口和軍事力量一樣重要。就這方面來説,筆者希望日本能拋開匯率變動的影響,走向經濟實力增強的大道。

  

      增強經濟實力的關鍵,在於能使經濟順利增長的「潛在增長率」增長戰略。筆者就「潛在增長率」,向參加東京電視臺10月24日直播節目《世界商業衛星》(World Business Satellite)的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提出了這一問題。

  

      「目標是達到其他國家的水準,也就是1%左右」。令人意外的是,岸田首相明確回答了1%的目標。目前,日本實際GDP的潛在增長率已經降至0.5%,1%意味著打算使潛在增長率提高一倍。

  

      提出1%的目標並非一時心血來潮。第二天(25日),日本政府向「新資本主義實現會議」提交的資料中明確提出,「自本年度起,通過3年的‘變革期’,至少應該爭取使潛在增長率達到與其他已開發國家同等的1%左右」。

  


   

    岸田文雄在本屆國會的施政演説中強調的是「強化供應力」和「回饋國民」。後者的具體方案是降低所得稅,這成了國會辯論的焦點。岸田對於供應能力的強化大膽地表現出強烈積極性。3年是距離目標實現的時間軸,1%是數字目標。

  

      數位化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DX)、綠色轉型(Green transformation,GX)、技能重塑(Reskilling),如果只是列出名字的話,政策也不過只是一個清單而已。應該具體説明政策會産生多大效果。

  

      當下人口正不斷減少的日本,潛在增長率真的能夠提高嗎?1年多前,日本的實力民間智囊組織向日本政府中樞提出了建議。

  

      作為大前提的是,日本到2030年將出現1000萬人手缺口。就業人口將隨著人口減少而減少300萬,新産生的需求又會帶來700萬就業人口需求。

  

      要想填補1000萬就業人口的缺口,需要對人和設備進行大規模投資,即通過追加存量資本和提高全要素生産效率(TFP)來彌補勞動投入的不足。

  

      ·促進老年人和女性進一步進入勞動市場

 

      ·增加對人的投資,提高勞動者的技能

  

      ·增加可以節省人力的投資,打造老年人和女性容易工作的職場環境

  

      通過一系列政策創造的相當於1000萬就業人口,其中300萬人要用來填補人口減少帶來的空缺,因此這部分只能被看做是用來防止經濟下滑。而為滿足新需求而供應的,相當於700萬的就業人口才是被用來提高日本經濟。

  

      這意味著護理、交通運輸、物流和數位化産業等要負責將潛在增長率推高0.7%。因此,發揮「對人的投資」,使勞動者收入提高,以及與之關聯的「分配革命」必不可少。日本政府正在促進勞動者收入增加,而越來越嚴重的人手短缺使薪資分配的平衡向勞動者傾斜。

  

      通過壓縮人工成本來確保利潤,這種削減成本的經營方式如今已達到極限。通過完美結合投資和提高薪資水準,形成增長與分配的良性循環,這才是「新資本主義」的初心。

  

      不過,正如日本政府也承認的,目前大多數日本企業解決人手短缺的方式,仍然是靠增加雇用。進行節省人力相關投資的企業不到2成。最需要進行節省人力投資的是日本的中小規模企業。想要促進這些企業投資,強有力的政策引導必不可少。

  

      技能重塑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帶來收入的增加?據日本政府估算:日本的中老年正式員工進行1年以上的技能重塑,與沒有技能重塑相比,年收入增加17萬日元,如果進行3年以上的技能重塑,年收入增加30萬日元。這不僅僅是喊口號,關鍵是要看成果。

  

      如果日本真的能將潛在增長率提高到1%,再加上日本銀行提出的2%的物價目標,1+2=3。屆時,日本的名義增長率應該能夠順理成章地達到3%。

  

      按照日本政府預測,到2024年度,日本的名義GDP將達到600萬億日元左右。3%就是大約20萬億日元。日本將成為名義GDP年增加約20萬億日元的經濟體。將這約20萬億日元盡可能多地分配給家庭,才是真正的回饋國民。日本政府不能中途放棄。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特任編輯委員 瀧田洋一

 

版權聲明:日本經濟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部分複製,違者必究。